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2683万!天音创始人拆解数字人直播流量密码     · 又一喜讯!远阳寰宇集团总经理吴小明女士荣获「大湾区杰出…     · 谨防上当 电信诈骗危害群众为何屡禁不止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内容

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举办,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来源:商务金融网 日期:2025-09-22 人气:61496 责任编辑:李晓丽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香港贸易发展局等多家单位支持举办。此次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由斯洛伐克担任主宾国,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代表、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外宾人数占比超过50%。世界制造业大会作为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国际盛会,不仅为全球制造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也为安徽乃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召开释放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信号。大会为期4天,期间举办4场重大活动、6场项目对接活动、23场专项活动。大会围绕制造强国建设及安徽制造业“十四五”发展成就,设置10个综合展区,同时还举办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展,并设置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果互动展区,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趣味性。大会共签约项目735个,总投资达3802亿元。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变革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给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全球制造业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安徽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中国产业版图上“现象级”存在。从2020年到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的营业收入由3.8万亿元增加到5.49万亿元,从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4%,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扩大,2024年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江汽集团与华为携手打造的新时代旗舰车型尊界S800正是诞生于合肥的尊界超级工厂,5月30日上市以来,仅109天便大定突破1.4万辆。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安徽已构建起“一核两地多点”的产业格局,“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传感谷”三大集群体成效显著,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达894家,2024年营收突破1704.9亿元,同比增长近30%。此次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举办,对于安徽来说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这是安徽展示制造业发展成果和投资环境的重要契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关注安徽、投资安徽,提升安徽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通过与全球制造业企业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安徽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值得关注的是,皖港澳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交流对接会也于20日在合肥举行,此次对接会共签约27个港澳企项目,总投资额达218亿元,签约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通用智能等十多个新兴领域,为安徽与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规模上看,2020年至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制造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5年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同时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5G通信、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了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中国制造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企业全球竞争力明显提升,2024年我国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截至2025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2024年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

  展望未来,我国将发挥综合优势、把握历史机遇,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一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再到产品组装和物流配送,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紧密衔接,协同高效,使制造业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充分挖掘工程师红利,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努力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四是“十五五”规划期间将进一步强化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引导资源向制造业集聚,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在基础研究、尖端技术、“卡脖子”领域实现更多重大突破。

  第三,金融业亟需赋能制造业及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5年8月,央行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一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对采用环保技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等政策倾斜;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工具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具有核心技术和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效率。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更精准地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交易流水、纳税情况等,构建多维度信用评估模型,为轻资产、高成长的科技型制造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解决其因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科技保险等产品。三是加强金融服务与政府政策协同。政府可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提供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搭建产融对接平台,及时了解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四是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为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流动性、杠杆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