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情人士表示,面临迅速“瘦身”压力的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正准备推行一项大型重组计划,此举将使这家金融业巨头进一步走向解体。
知情者透露,花旗除了将美邦(Smith Barney) 零售经纪业务部门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旗下部门合并成一家合资公司外,还在酝酿将业务范围收窄至两个领域。了解周二事态进展的知情者表示,这两个领域分别是大型公司客户的批发银行业务,以及面向全球选定市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
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周二晚间证实,将把花旗麾下的美邦零售经纪业务与后者的财富管理业务合并成一家合资公司。
两家公司在周二收盘后公布,摩根士丹利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收购美邦、Smith Barney Australia和英国的Quilter,并将持有这家合资经纪行51%的股份。
合并后的公司将包括美邦近11,000名经纪人和摩根士丹利的8,000名经纪人,其规模在全球经纪行业中无人能出其右。这家合资企业将被命名为摩根士丹利美邦(Morgan Stanley Smith Barney),花旗私人银行(Citi Private Bank)以及Nikko Cordial Securities均未被纳入其中。预计合并将于第三季度完成。
摩根士丹利联席总裁詹姆斯•高曼(James Gorman)将在保留原职的情况下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刚离任的花旗全球财富管理业务美国加拿大区总裁查尔斯•约斯顿(Charles Johnston)将担任新公司总裁。
交易完成时,花旗将实现58亿美元利得,并创造出约65亿美元的有形普通股权益。
预计合资企业的建立将节省资金约11亿美元,这部分得益于两家公司在技术、运营、销售支持、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上的整合。
在合资企业成立三年后,摩根士丹利和花旗将拥有不同的收购和出售权,但花旗将继续在此后至少两年的时间内持有大量股权。
周二盘后交易中,花旗较5.9美元的收盘价跌0.3%,至5.88美元。摩根士丹利较18.86美元的收盘价跌0.8%,至18.71美元。
这些拟议中的举措将从本质上改写1998年花旗银行(Citicorp)与Travelers Group合并时提出的金融超市理念。知情者透露,此次变革目标是从花旗的资产负债表(现在规模约2万亿美元)中剥离约三分之一的资产。
其他可能被砍去的业务包括花旗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例如Primerica Financial Services和CitiFinancial,私人标识信用卡业务,以及它在日本的多项消费者相关业务。花旗集团还计划显著减少自营交易业务,因为它一直在消耗公司稀缺的资本金。
预计花旗将在1月22日发布第四财政季度业绩时公布上述战略调整。花旗的发言人周二拒绝就此置评。
直到不久前,花旗首席执行长潘伟迪(Vikram Pandit)还多次表态支持公司这种“无所不包”的业务模式。但知情者指出,随着董事和管理层认识到第四季度至少将亏损100亿美元,加之联邦官员对此前的扭亏努力感到担心,花旗集团已经认定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
花旗集团压缩规模的努力并非易事,也无法很快完成。公司正在指派管理人员逐步处理剥离业务部门及其他资产的相关事宜;但一位知情者特别指出,花旗集团无意进行跳楼大甩卖。当前的市场动荡和经济衰退加大了花旗寻找买家的难度。
花旗集团已经为缩减规模采取了一些行动。举例来说,几个月来公司管理层一直在努力减少在日本市场的业务,因为当地违约率的上升侵蚀了公司利润。将近一年来,花旗一直在为Primerica这家致力于销售共同基金、保险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公司寻找新东家。
知情者说,花旗之所以至今仍未能将Primerica脱手,是因为市场上没有买家愿意支付花旗认为合理的价格。
知情者说,作为最新重组计划之一,花旗集团高管正在考虑建立所谓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在这种结构下,花旗将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实体来容纳自己的核心业务。
“坏银行”的部分将持有约7,000亿美元资产,剩下的1.1万亿美元将被归为公司的核心业务。知情者说,这个实体可能会在会计问题上面临难题,而且花旗现在还没有敲定建立这种模式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