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北京出席2012新浪金麒麟论坛并发表题为《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建设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的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建设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十八大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出重要部署: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金融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更高层次的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机遇,也面对严峻挑战。
一、市场化加剧商业银行“被脱媒”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金融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比重则逐步上升。随着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形成“金融脱媒”。近十年来,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同步,传统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据统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92%降至2011年的58%。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革新了人机交互方式,正在深刻改变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管理、资金归集等现金管理业务,正在挪动银行的“奶酪”,形成“技术脱媒”。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数据,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6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
二、全球化促进商业银行“更给力”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截至2011年末,中国境内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3574亿美元,是2007年1012亿美元的3倍多。今年前9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超过2万多亿元。为适应新的变化,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就必须适应所在国的经营环境,包括明显的法律差异、潜在的文化鸿沟等等,有的地区还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动荡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直接面对全球化的经营风险、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和差异化的客户需求。
一是全球化的经营风险。经济金融全球化必然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全球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远远大于本土经营,法律差别、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凸显。这对银行建设全方位高效能的产品创新能力、建设跨领域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欧债危机问题难解,美国可能要面对“财政悬崖”,日本再现经济衰退迹象,新兴经济体面临高通胀压力。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间贸易和投资往来频繁,全球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等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一国经济和政策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产业和金融资本的转移和投机,在全球范围内导致金融动荡,甚至造成经济危机。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无法与世界“脱钩”,无法在世界动荡中免疫,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一揽子方案(简称“BASEL Ⅲ”),进一步提高银行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强化风险治理架构及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与此同时,欧美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比如反洗钱、交易税和资格准入等。上述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日常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明显增加了银行海外经营的难度和成本。
三是差异化的客户需求。随着中国经济更高程度地融入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企业、个人“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服务全球化、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银行全球服务和营销能力、全球管理和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一流银行大多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跨国经营。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核心财务指标部分实现了赶超,这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商业银行成功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欧债危机主要冲击西方银行、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也有直接关系。但在全球经营管理的实际能力上,我国的银行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面对市场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国银行业要更清醒,更给力,进一步培育、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着力打造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
第一,深化转型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农业、民生建设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转型,加强服务模式、渠道和产品创新,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选择性全球布局
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适应“走出去”企业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全球布局。把握扩张节奏,创新布局方式,根据银行战略和核心能力,遵循商业原则,分别采用设分行子行、并购、设代表处、派工作组、在代理行设立中国业务柜台等不同方式,构建全球服务网络,注意规避经营风险,注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造效益。
第三,建设智慧银行
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坚持科技引领,实现银行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努力创造最佳客户体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加强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创新要有市场需求,有经济规模,有商业利益;创新要有特色,突出竞争优势;创新要有效管理风险,适应监管要求。
第四,健全风险管理
适应全球风险管理需要,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强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数据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形成灵敏高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
第五,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国际化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注重职业操守,注重专业精神,注重国际视野,注重实际能力。按照依法合规、统一规范、简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与跨国经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建设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责无旁贷,也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政策和监管协调,加强激励与扶持,帮助银行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国银行是我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今年11月1日,20国集团下属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新一轮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中国银行再次成为我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这既是对我们的鼓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经营银行集团,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全球金融经济稳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