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又一喜讯!远阳寰宇集团总经理吴小明女士荣获「大湾区杰出…     · 谨防上当 电信诈骗危害群众为何屡禁不止     · 2024 IAI传鉴国际创意节在京开幕!
  1. 首页
  2. 银行
  3. 内容

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获批 商业银行如何闯关?

来源:金融界网站综合 日期:2013-07-31 人气:1966 责任编辑:主编
  摘要:根据《财经》杂志周一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央行制定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整体改革方案。报道援引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透露称,该方案在近期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上获得批准。
  近期监管继续加强,理财产品透明化,有望降低理财市场系统风险。报道称,央行计划先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大部份银行的这一期限定期存款占比不到0.3%。监管者还计划允许银行发行可转让大额存单,以此作为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中间步骤。
  《财经》报道称,央行还希望建立贷款的主导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报价团成员自主报出本行对其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基础上,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对外公布主导利率的平均利率。
  不过方案的实施时间表尚不清楚。
  
  《财经》杂志周一报道称,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中国央行制定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整体改革方案。不过方案的实施时间表尚不清楚。
  报道援引参与方案讨论的人士透露称,该方案在近期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上获得批准。
  本月早些时候,央行已经取消了多数贷款利率下限,这一举动主要具象征意义,更为艰难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未得到进行。
  报道称,央行计划先取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大部份银行的这一期限定期存款占比不到0.3%。
  报道称,监管者还计划效法美国和日本的做法,将允许银行发行可转让大额存单,以此作为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中间步骤。
  《财经》表示,央行还希望建立贷款的主导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报价团成员自主报出本行对其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的基础上,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对外公布主导利率的平均利率。
  
  据内地《财经》杂志报道,据中银监会内部定量测算,若未来10年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可能下降60至80点子,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资本补充压力上升。此外,报道引述消息指,人民银行规划分三期推动利率改革,方案近期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
  据参与推动利率改革方案讨论的人士透露,综合各方面意见与诉求,人行为利率市场化进程设定了近期、近中期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央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央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央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报道指,内银面对利率、市场、流动性及操作风险大幅提升,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度也将大增。业内人士指,内银正从高利润、高增长、低不良的“黄金时代”,将进入增长慢、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逐渐曝光的“白银时代”。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终同金融市场的发育相伴随。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存贷款利率管制下,银行业对管制性利差依赖性依然较大,这不仅造成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高度同质化,也损害了存款人利益,并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和借贷成本。
  综合看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形成了一个失衡的结构。当前,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贷款利率也开始全面放开,然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存贷款市场(占金融资产一大半)仍高度贴近于官方基准利率。各个市场之间的资金配置并不平衡,利率水平差异也很大,形成了资金价格的“多轨制”。
  从利率定价基础的角度看,存款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对SHIBOR报价、贷款利率、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利率也有较大影响,存款利率影响贷款利率,没有存款利率的浮动,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使用价格。
  而一旦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业利润将被大大压缩。为了“揽存争贷”,“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的局面不可避免。未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会根据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比、资金的充裕程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利率水平,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金融与实体经济争利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不过,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立刻分化使得金融机构失去过度保护,金融风险上升,势必要求建立相配套金融保障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甚至还覆盖到证券、信托等各个非银行金融领域,导致金融风险可能向上累积。
  因此,要有效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建立“有进有出”破产制度,并尽快启动建立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能够反映风险定价与风险补偿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利率市场化“闯关”的关键。 
  
  7月19日,很多从事金融工作的人都被一条突如其来的重头消息打乱了原本的周末计划。人民银行当日晚间对外宣布,自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仅意味着取消了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而对于农信社还意味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就此终结。贷款利率上下限同时松绑,让包括农商行、农合行、信用合作社在内的整个农信系统面临全新的考验。
  7月22日,周一。各地农信系统的工作人员在例会上听到了各自行长们乐观的分析,央行对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是希望引导银行信贷替代民间金融,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弱化担保,用收益覆盖风险,扩大农信社客户面。
  然而,具体落实的信贷部门的内心却似乎没有那样的信心。山东一家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2.3倍的上限一般都不会上浮到顶,不会更高,那样只能失去竞争力。放开0.7倍的下限则意味着对优质客户的争夺上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何松绑?
  其他涉农金融机构放开,农信社有了市场定价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
  据了解,2004年10月,央行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时,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就不再设定上限,但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限管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
  央行相关人士称,这种限制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尚不完善,防止过重的利率负担转嫁给农民。
  记者从多家农信社了解到,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大多数农信社基于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相对较高的考量,都作出了利率上浮的选择,贷款利率实行下浮的比较少见,但上浮的幅度也罕有达到基准利率的2.3倍。
  据悉,在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除农信社外,包括农业银行(601288)、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内的其他各类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也均已放开。通过真正的市场竞争决定贷款利率的机制将在未来的农村逐渐形成。
  面对这样的趋势,农信社必须要培养起市场定价与风险管控能力。四川银监局调研员文维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信社全行业联系“三农”面最广、距离最近、情况最熟悉,在基准利率的2.3倍内自主浮动的定价机制已经实践十多年,具有相应的市场定价流程、方法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技术。
  “此次放开贷款利率的限制,最主要是针对目前金融改革的进程,向业界释放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信号。”在多位业界知名学者看来,此次“松绑”的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迹象,一些问题的局部暴露被业界认为是给此次央行出台政策打开了时间窗口。
  松绑效应。
  贷款利率市场化将促推普惠金融、调整利益格局、增加客户主动权等效应
  改革总是伴随着质疑,贷款利率会“一放就乱”吗?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我国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上浮下浮线都有打开。未来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放开利率上限。
  连平称,从短期来看,这次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对银行业的影响相对比较有限,因为政策主要是对占比不高的利率下浮贷款的定价产生一定的下拉作用,而对于利率上浮和以基准利率发放的贷款来说,原先定价已经较为市场化,不会因为这次的政策再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他认为,未来利率市场化将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放开利率的上限,允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也可能会突破,并简化存贷款基本利率的期限结构。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配套方面也会进一步推进,包括存款保险(放心保)的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这些方面的政策都可能会出台,并在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构建基本利率体系等方面会加快推进的步伐。
  从长期来看,银行业将面临盈利下降、风险增大、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定价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挑战,并且面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业务模式从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和批发业务大力向零售业务转型,银行业将总调整资产结构、优化信贷结构、改变收入结构、尝试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来加以应对,并着力提升定价能力、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日指出,货币政策应该松一点,通过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来减少实体经济对货币总量的需求;
  他认为,可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CD)作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先向同业发CD,同时再向企业和个人发CD。他预计在两年之内基本上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
  对于资本项目开放,马骏表示,下一步应提高对外投资的渠道。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过去几个月有条件推出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作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马骏认为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它可以使部分利率市场化,但是又不冲击整个存款的基数,对一些银行可以明显地改善流动性,同时增加二级市场的工具。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短期可以先向同业发CD,同时再向企业和个人发CD。在此之后明年有条件将存款利率的上限提高到1.2倍,总的时间表,马骏认为在两年之内基本上完成存款率是有保证的,利率的自由化原则上是有限和持续的。
  
  未完成的利率市场化
  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结束之前,中国政府在资本账户全面开放的问题上仍应该小心谨慎。中国政府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之时,应该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基本结束之日
  近日,中国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举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除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1.1倍的上限管理外,所有其他利率都已经市场化了。
  本次利率市场化举措并非空穴来风。在6月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谈及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时,不再将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本账户可兑换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而是只提到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将其置于首要的结构调整措施中。
  这一表态已经触动了市场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提速的敏感神经。然而,央行本次不再沿袭过去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的做法,而是干脆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向市场展示了中国政府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决心,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别高估短期效应
  从短期看,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举措相当于间接地、局部地降息,但效果相当有限。
  当前外需依然萎靡、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仍在下行、经济自主增长动力疲弱,因此客观上需要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然而,货币政策调整又受到房价全面上涨、制造业产能过剩、建成基础设施利用率偏低、短期资本外流的制约,造成央行在下调基准利率方面遭遇掣肘。在此背景下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融资成本,稳定投资增速。
  取消贷款下限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有限。2013年一季度,仅有11%的新增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能享受这一优惠利率的仅仅是实力雄厚、信用记录良好、享受政府隐含担保的央企、大型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与部分优质政府融资平台。取消贷款下限对于缓解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并无助益。央行取消贷款下限的举措甚至可能强化当前的“国进民退”格局。
  寄望中长期效应.
  从中长期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是中国政府在以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改变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对商业银行整体而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带来两个挑战。其一,这对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商业银行将不得不采取更加差别化的定价策略,并相应完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其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将会逐渐收窄,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将会萎缩。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去积极开拓传统借贷业务之外的业务领域、推进结构转型,此外也会考虑向风险溢价更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中小商业银行能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去吸引央企、地方国有企业等优质大客户,特别是能从当前非常火爆的银行间企业债市场上争取大客户。当然,这样做是以存贷款利差的进一步收窄为代价的。
  对农信社而言,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增强了其经营的灵活性,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一方面,这颠覆了传统上对高利贷的定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农信社更好地覆盖小微企业贷款与三农贷款的风险,从而增加小微企业与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降低真实贷款成本。不过,鉴于农信社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明显弱于商业银行,因此全面提升农信社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治理水平,是更好地发挥农信社为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前提条件。
  利率改革尚需攻坚
  尽管央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改革的攻坚战尚未完成。相对于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更为重要,而且更为艰难。
  首先,存款利率管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抑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财富向政府与企业转移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国以投资渠道与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基石之一。中国政府如果不下壮士断腕之决心,不会轻易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
  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会导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显著收窄,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的激烈反对;另一方面会导致贷款利率水涨船高,从而引发当前金融体系下主要借款者的抵制。
  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的确伴随着较大风险。其一,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会倾向于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来揽储,这会导致中小银行的利润率下降、金融脆弱性上升,甚至爆发银行业危机;其二,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将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入更具风险的资产市场,从而最终可能形成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曾有建议称,央行本来还想进一步把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由基准利率的1.1倍提高到1.2倍,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集体反对而作罢。这说明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格外艰难。
  为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金融脆弱性上升,预计央行将会审慎、渐进地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首先,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前,中国政府将会建立存款保险机制与金融机构破产清算机制,以降低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可能引发的信用危机与系统性风险;其次,央行将会对某些领域、某些期限结构的产品率先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例如,市场预期央行将会在下一阶段大力推动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的利率市场化;又如某些金融机构指出,未来央行将先扩大长期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最后,在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将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来限制金融机构过度追逐金融风险的行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乃至爆发。
  在央行渐进推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新的风险将会不断涌现。适度的资本账户管制将为中国政府从容地应对这些新风险提供缓冲地带。虽然目前看来,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过程都只剩下最后一步:对汇率而言,中间价形成机制依然受到严格管制;对利率而言,存款利率依然受到严格管制。
  无论对利率还是汇率而言,要走完最后一步都绝非易事:不但面临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力,还可能招致新的风险。因此,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结束之前,中国政府在资本账户全面开放的问题上仍应该小心谨慎。中国政府全面开放资本账户之时,应该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基本结束之日。
  
  近期金融界最重磅的新闻无疑是央行放开贷款利率。这对银行而言,究竟是福是祸?影响几何?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还存在哪些掣肘?中国利率市场化究竟走过了怎样的曲折道路?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是非成败对我们有何启迪意义?在利率市场化时代,未来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将会呈现何种变化?
  或许是为了避免在股市开盘期间给市场造成过大冲击,或许是为了给金融机构足够的应对时间,总之近年来央行已经形成了周五晚间发布重大决策的嗜好。只是这一次的“周末惊喜”来得着实有些突然??经国务院批准,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唯一还受到限制的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消息一出,网上立刻有人大呼:“这回狼来了!银行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也有人欢欣鼓舞地表示:“民企的融资春天来了!打破金融体制利率双轨制的机会到了!”但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最后得利的恐怕还是财大气粗的央企,中小企业怎么可能拿到下浮的利率呢?中央的政策意图很可能会被扭曲!”更有人觉得在资金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上浮利率的动力远大于下浮利率,“对某些雄心勃勃的银行来说,放进来的非但不是狼,而是一头大肥羊”!
  一时间,放开贷款利率的影响众说纷纭,而专家对此的看法也莫衷一是。
  象征为主 影响有限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现在商业银行没有太多下浮贷款利率的空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副主任牛晓健告诉记者。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只有11%的银行贷款以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水平发放。因此即使放开贷款利率,今后一段时间也只会有极少的借款人能从银行贷到基准利率7折以下的贷款。而这些借款人几乎都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央企和地方政府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巴曙松也表示,即使在原有的下浮30%的贷款浮动区间内,实际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也基本在10%以内,只有首套房贷有可能下浮15%,而上个月刚刚经历了“钱荒”后,如今许多商业银行还没缓过神来,已经有不少商业银行取消了首套房贷的折扣。所以从短期看,这一措施总体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较为轻微。“但这一举措的象征意义在于进一步释放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信号,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
  “应该说,央行这次放开贷款利率的时点选择非常巧妙,眼下正是银行缺钱的时候,即使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也难有银行能承受7折以下的贷款利率,等于给了银行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从而将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如此说。
  利率放开 福兮祸兮
  尽管短期内的实际冲击有限,但市场化的闸门一旦打开,将来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的业绩和业务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认为,贷款利率放开后,必然导致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从而导致利率下降,息差收窄。据他测算,此次变动会对银行净利润造成2%的负面影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表示,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测算,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将使今年银行贷款利率下降5~10个基点,银行净利润增速将下降1%~1.5%。
  不过黄泽民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后,银行贷款利率不会下行,息差甚至可能不降反升。“所谓利率市场化应该叫利率自由化更贴切,因为信贷资源和普通商品不同,并非完全受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先由央行确定的再贷款或再贴现率构成官定的、短期的、最低的利率,接着银行同业公会在此基础上协商出一个合适的利率,最后各家商业银行再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情况等最后确定实际贷款利率。实际上是给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决定利率的自由,而不是完全由市场单方面说了算。所以商业银行不太可能为了争夺贷款客户大打价格战。”黄泽民进一步分析认为,总额限制和存贷比约束决定了眼下信贷仍是稀缺资源,从许多信托收益率高达14%就可见一斑。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就更高了,在存款利率上限依然受限的情况下单方面放开贷款利率,结果对银行反而是好事情。
  牛晓健同样认为,放开存款利率对银行是利好消息。对风险较高、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今后还是“店大欺客”,你爱贷不贷,银行缺乏降息动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央企和大型国企来说,则可能出现“客大欺店”的情况,在贷款利率谈判中,将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就有机会通过价格战把这些央企客户资源从四大行嘴里抢过来,因为中小银行的贷款规模太有限,资金成本又相对较高,很难和大银行拼价格战,抢大客户。“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利率市场化都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假如能借机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业务,发挥自己的优势,调整业务结构,反而是好事。但如果风控没把握好,一味掀起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那将来就很难说了。尤其对中小银行来说,从世界上来看,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大面积破产,大银行进一步壮大的情况很多”。
  巴曙松也认为,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假如最终能形成这种互补型的良性竞争,那就是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双赢了。
  谁给谁让利
  当然,最终究竟是银行和实体经济双赢还是双输,眼下还说不准。毕竟今后的市场会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走势。一种决策层希望的走势是,贷款下限放开增加了大企业对银行的议价空间,削弱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促使银行不得不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定价更高的中小企业倾斜,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视为“香饽饽”,越发激烈的竞争也将逐渐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从而既有利于利润从银行业向实体经济的回归,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但另一种可能的走势却让人十分忧虑,即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只会进一步降低国有大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的融资成本,造成更严重的垄断格局和行业间的差距,而为了弥补这一利润损失,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抬高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换句话说,今后有可能出现中小企业在融资成本上补贴大型国企的局面。而对夹在中间的银行来说,对中小企业上浮贷款利率以获得更大利润的代价是将面临着更大的信贷违约风险。
  另一种糟糕的情况是,今后更多的贷款会流向房地产领域。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4.2%,而房地产贷款余额则增长了18.1%,房地产显然也不是利率放开后高层希望看到的资金流向。
  放开存款利率还要多久
  另一个人们关心的话题是,贷款利率放开后,何时轮到与老百姓理财关系更密切的存款利率呢?事实上,近年来信托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壮大,已在一定程度上曲线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但往往和影子银行搅在一起,既增加了贷款人的实际贷款成本,又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影子银行可以说是利率管制下的畸形的蛋。
  但存款利率放开还有不少先决条件,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存款利率放开就意味着银行有经营不善和倒闭的风险,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小储户进行保护后,存款利率才能放开。”
  连平则认为,除了存款保险制度未建立外,我国债券市场还不够成熟,可转让大额长期定存单(CD)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等因素都会制约存款利率的全面放开。但他相信年内存款利率市场化还会进一步推进,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下半年建立,但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恐怕不会马上推进,因为“存款利率对银行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年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主要盈利还是依靠贷款,如果存款成本大幅上升,利差就会收窄。在一些关键时刻,为达到贷存比要求,银行会不惜重金拉存款,一下子全部放开,存款市场利率上浮就会比较大,‘钱荒’再度上演,进而迫使贷款利率水涨船高,在信贷需求比较平稳的情况下,会伤害到实体经济。”连平分析道。
  “金改”长征路还很长
  此次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骤然提速,除了让外界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满怀期待外,也让外界对本届政府将加快整体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产生了强烈的预期。而除了利率市场化,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有诸多顽疾亟待攻克。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是一步必须要走的棋,但更重要的是推进银行领域全面自由化竞争,即允许私人和社会资本组办银行。只有形成银行多元化和公平竞争,当前国有大银行垄断金融资源的局面才能改变。
  而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认为,利率市场化只是中国“金改”这一庞大工程的第一步,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改”的重点和难点还在前面等着,如何推进这些艰难却不得不做的改革,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
  背景知识: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史
  第一步: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
  1986 年1 月7 日,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1990 年3 月出台《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确定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第二步: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1991 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7 年6 月5 日,央行下发《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实现市场化。
  1998 年8月,国开行首次通过央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完成市场化发行。
  1999年10月,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彻底完成了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步: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
  2000年9月21日起,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先行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及300万美元以上(含300万)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央行统一管理。
  2003年7月,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下限放开,上限管制。
  2004 年11月,放开1 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目前只有一年期内的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现上限管制,取消这一管制就意味着外币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
  第四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1999年10月,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5年期以上(不含5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最初的尝试。
  2002 年2 月和12 月,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 年8 月,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
  2004 年1 月1 日,商业银行、11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10 月29 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同时,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
  2006年8月,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0.85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8日,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又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贷款利率全面放开。
  
  从国际经验来看,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几乎全军覆没,导致通胀失控、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获成功,但也存在小银行破产或被大银行吞并等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美日经验:小银行倒闭在所难免
  美国利率市场化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通胀率不断提高,负利率情况严重,大批资金流入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脱媒现象严重。1970 年,美联储不得不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款的利率管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1980年正式宣布解除利率管制,至1986年所有定期存款利率及大部分贷款利率的限制均被取消。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典范,其特点在于坚持长期、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用时长达16年。同时,利率市场化又与金融市场的创新相辅相成,创新通过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改革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对改革的明确预期和提前应对避免了利率放开后市场的大幅波动。尽管如此,利率市场化依然对银行业整体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打击更大。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大量中小银行破产。
  无独有偶,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到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告别了高增长时代,人为压制的低利率导致金融交易不公、资本市场发展受抑制。1978年,日本政府开始允许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及票据买卖利率市场化,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84年,全面启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到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次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部完成。
  与美国一样,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前后也经历了16年。总体特点是审慎推进、渐进深入。按照先国债利率后存贷利率,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资金利率后小额资金利率的顺序进行,有利于维持金融秩序稳定,防止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导致日本商业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最终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说明利率市场化符合规模收益递增规律。
  如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超过16年且尚未完成,这是由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与美日当年改革所不同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格局所决定的。但无论央行如何审慎推进改革,最终或都将难逃“大银行更大,小银行倒闭”的市场化魔咒。
  拉美教训:太激进要坏事
  与美日相比,大多数拉美国家与一些亚洲国家如菲律宾此前进行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大多以失败告终。
  其中,第一个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最具代表性。该国政府1971年效法美国,宣布实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改革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展开的,导致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最终第一次改革在未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夭折。1975年,阿根廷重启改革,采用激进式的方法,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取消了所有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利率的全面自由化。与此同时,阿根廷还完成了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其他重大金融改革工程。
  激进式改革忽视了经济金融体系自身的调节能力,不但未有效缓解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阿根廷GDP增长率在经历大幅提高后,很快出现了大幅下降,通胀率与名义利率同步攀升,造成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不断增加。同时高利率导致外资热钱流入,汇率严重高估,国内资金需求者被挤出,转而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外债过度膨胀,高估汇率过度脱离基本面难以长期维持,最终造成企业无法偿债而大量破产,并冲击银行导致银行破产,汇率大幅贬值外资出逃,引发了20世纪80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被迫重新管制利率,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前车之鉴使得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果断放弃了激进式而选择渐进式。但同样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印度所呈现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的改革始于1988年,直到2011年彻底放开存款利率,历时23年。但仅在放开存款利率不足四个月后,印度央行被迫将银行贴现率调高350个基点,从6.00%调至9.50%,以应对资本外流情况。说明当经济整体增长放缓,仍需依赖银行系统发挥“输血”功能之际,加之银行风控能力尚不完善,在政府监管缺位的环境下,盲目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乃至金融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对中国来说,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应该满足:经济平稳(非衰退也非过热)、物价稳定、金融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等条件,尤其是必须先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美、日等国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从而避免了银行倒闭给储户带来的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而英国在实施利率市场化前未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体系危机发生后,政府不得不花费极高的成本来挽救。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央行仅放开贷款利率,而未放开存款利率,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风格,也反映了央行对上述可能风险的担忧。毕竟在刚进行过一轮“钱荒”压力测试且金融机构业绩并不好的情况下贸然打破存款垄断定价格局,将不利于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及稳定市场预期。
00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