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缺钱”的说法在月末节点又初现苗头。和6月末疯狂推出高收益产品的做法不同,各家银行似乎都换了一种操作方法,理财产品手续费近期集中悄然提高。不过在实际销售中,对于这一细微的变化,理财经理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避。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光大银行一款名为“T计划”的38天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8%,相比较于半个月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了0.1%。“我们不存在什么管理费,4.8已经算比较高的了”,这是网点理财经理的说法。
而交通银行(行情,问诊)一款名为“添得利”的54天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3%,其理财经理则表示:“这款理财产品属于稳健型,销量非常好,需要提前预约,这是扣除了所有费用之后纯的收益,目前它的管理费为0.05%,这些费用都不用消费者担心”。
手续费悄然翻番
“钱荒”过后,银行理财产品向正常收益水平回归。不过,和渐趋理智的投资者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手续费却开始疯狂起来。
很多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基金等产品时会对手续费斤斤计较,但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却不会对手续费多一个心眼。记者在查阅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之后了解到,投资者每购买一款理财产品,银行都会按比例收取费用,如托管费、销售手续费、信托费用等,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部分银行的销售手续费已悄然翻番。
6月中旬,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一款“同享赢”计划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率还是0.10%,而在7月末,新一期发行的同款产品,销售手续费率已悄然提高到0.20%,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手续费上涨了一倍。期间银行方面并未对上调的手续费进行任何通知或说明。
手续费上调的不止这一家。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招银进宝”理财产品的销售手续费从6月初的0.3%提高到了0.5%。甚至有统计显示,某银行“薪满益足”系列产品,销售手续费率此前一直是 0.10%,但 7月初上调为0.20%,之后继续上调到0.30%,到月末时已经跃升至0.45%,相较6月初,仅销售手续费一项,就上涨了3.5倍。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一般是滚动购买,即当期产品到期之后,会继续购买下一期发行的同款产品,如果银行方面不作出提醒,投资者很难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以上述“同享赢”390期理财产品为例,在扣除相关信托费用之后,理财计划最高收益率为4.95%,产品到期后,若实现最高收益率,投资者可以获得实际4.70%的收益率,即产品预期收益率=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4.595%-(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0.25%=4.70%,按照此款产品100万元的认购门槛计算,实际收益比理论收益少0.25%,投资收益将缩水2500元。
管理费大有门道
根据银率网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托管费为0.05%,平均销售费为0.26%,这一数字看来不高,但银行的收费标准可不止于托管费和销售费两项,还有一项暗藏的“投资管理费”。
部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可能还会寄希望于实际收益率超出预期收益率,但即使实际收益水平超出预期,多出来的收益也不会到投资者手中,而是被银行以“投资管理费”的名义全部拿走。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均明确规定:“如果产品实际获得的收益率达到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则对于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以上的部分将作为销售管理费,由产品发行人收取 。”
这样的规定意味着如果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甚至赔钱,个人投资者需要自行承担损失,一旦产品获得超出预期的收益,高出的部分却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银行以“投资管理费”的名义强制收取。
从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来看,绝少公布的“超额收益”并不少见,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李德峰曾表示,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收取的超额收益,远大于公开的销售手续费和托管费。有银行工作人员透露,一般投资管理费用会达到预期收益率的40%至5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从一款产品每赚1元,那么银行暗中收取的投资管理费可能有0.4-0.5元。
用投资者的资金投资,赚取了投资者的超额收益,却还要投资者自行承担本金受损的风险,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合理。业内认为,作为专业机构,银行一方面应该将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进行详细披露,另一方面也应保证投资者承担对等的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