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又一喜讯!远阳寰宇集团总经理吴小明女士荣获「大湾区杰出…     · 谨防上当 电信诈骗危害群众为何屡禁不止     · 2024 IAI传鉴国际创意节在京开幕!
  1. 首页
  2. 银行
  3. 走出去
  4. 内容

中国离岸金融需寻准确定位

来源:商务金融网 日期:2012-03-29 人气:6372 责任编辑:主编

    “最近经手的几单离岸金融业务或多或少都与海外投资、并购有关。”一位国有银行国际贸易部工作人员透露。

    商务部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在不断涌动的跨国并购浪潮之下,曾经单一的离岸金融业务正面临着客户需求不断“升级”的考验:通过合理利用离岸银行业务,阳光、合规地捕捉全球商机,实现“走出去”的跨越。

    “一头在外”模式日趋成熟
    “通常说来,离岸业务的一大基本特点是两头在外。即资金来源于境外,资金运用亦在境外,就是具有该项业务经营资格的境内银行,利用境外的资金,为境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国际贸易部岳进向记者介绍说。

    然而,与国际上成熟的“伦敦模式”、“加勒比模式”不尽相同,中国的离岸金融业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国际经验看来,离岸金融业务更适合于自身经济体量较小、需要借助国际交易与国际结算的途径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岳进指出。

    如香港、布鲁塞尔、新加坡等市场,其市场共性特点是经济纵深不够、幅员较小,内部消费能力相对较差。 

    “而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本身是由于经济规模决定的。一方面,我们不同于开曼、巴哈马、加勒比等地区;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硬性模仿强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作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离岸市场更多地依托于境内业务发展市场、立足于本国市场。外资进入到中国的目的不在于转口,而是中国市场本身。”岳进坦言,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作为离岸业务的银行从业人员,实际感受是“一头在外”,即:立足于在岸市场所衍生出的客户需求来发展离岸业务。

    次贷危机以来,嗅觉灵敏的中资银行不约而同地寄希望于通过离岸金融业务内容的不断扩充,将触角伸向广阔的海外投融资市场。
2011年,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离岸业务中心接到了一单私营企业海外购矿急需换汇的离岸金融业务。在此之前,办理此项业务的无一例外均是资产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央企或大型国企。

    “传统的贸易公司、土建类工程承包公司,已经在国外布点结束。而另外一些规模已逐步做大的内资公司,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以及自身实力所限,被外界认可的程度相对较低。依托于在岸,帮助企业在起步阶段简单的助跑、起飞,是我们做离岸金融的基本出发点和初衷。” 岳进认为。 

    “从金融市场发展角度,离岸金融业务可提高流动性配置效率、方便结算清算进行、促进投融资活动开展、利于金融技术创新、衍生品引入,以及风险管理工具推出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

    由此,以在岸带动离岸,再以离岸促进在岸,从而推动两种业务实现融合、统筹,成为“一头在外”市场之下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合理路径选择。

    “金融特区”构想呼之欲出

    企业在境外设立公司,得到国际认可是一个漫长过程。有鉴于此,设立“金融特区”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国内划定一个金融特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离岸金融平台,以便让国内投资者以较低的成本,更为便捷地对接全球资本市场,参与境外交易,实现境外融资,购买境外资产。” 德意志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毋剑虹建议。
曾担任银监会银行监管四部主任的邓红国认为, “从金融中介机构角度看,打造离岸金融平台的创意,有利于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发展问题。”

    在商务部发布“10号文”之前,国内民营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大多通过“小红筹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境外控股公司得以实现海外上市,并将募集资金以返程投资形式,诸如国内实体企业资本金账户,从而推动公司业务发展。这种“假独资,真民营”现象,被业内戏称为“假洋鬼子”。

    然而,自“10号文”发布后,面临政策限制的民营企业家对于登录境外资本市场态度悲观。

    如果设立“金融特区”,打造一个离岸金融平台,“境外投资人能够直接进入这个区域,想到海外上市的内地民营中小企业,就可以借助该平台实现境外融资,而不再需要‘改名换姓’。”毋剑虹表示。

    “金融特区”可以通过提供资本市场机制,稀释民营中小企业过于集中的股份,并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财务税收、劳务用工、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行为。同时,还能引进外资,促进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好处不言而喻。

    这一构想引发了多位民营企业家的兴趣:如果有这样一个融资平台和制度安排,企业就不用将大量精力浪费在如何变换身份、绕过政策限制上,可以一心一意做主业。

    “事实上,打造离岸金融的交易平台的构想是切实可行的。早在2006年,上海就已经在这方面开启了开拓性的尝试。”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豫表示。

    2006年4月5日,在央行与财政部的共同推进之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举行国际货币产品交易合作协议文本互换仪式。

    这个平台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中国境内连接CME的汇率产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外汇交易产品,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实践中提高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其二,交易在央行监管下进行,产品风险可控。

    李豫透露,这个项目停滞的原因是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担心项目做成后中国客户会大量流失,最终否决了该项目。

    “我们可以考虑和欧洲最大的交易所??德交所合作,将德交所的欧债类交易产品与中国的交易市场连接起来。德交所的交易都是基于外币兑外币业务,是完全离岸的业务,对汇率政策不会产生影响,且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李豫建议。

    “一头在外”离岸业务的日趋成熟、“金融特区构想”的呼之欲出……始终徘徊在西方离岸市场“阴影”之下的中国离岸金融业务,正在全球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脚步的亦步亦趋之下,逐渐寻找到适合中国经济体量与发展方向的准确市场定位。(飞廉)

 

00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