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周公布的贸易数据极其惨淡。继去年12月份同比下降2.8%后,1月份出口大幅下降17.5%,对制造业构成巨大压力。同时,中国的失业率正在飙升。
中国的进口数据甚至更令人失望。在去年12月份下降21.3%之后,1月份进口骤减43.1%,令人吃惊。
乍看之下,中国的出口数据似乎透出一线希望:至少不像其它一些亚洲国家那么糟糕。例如,去年12月份,台湾出口下降42%,韩国出口下降17%,日本出口下降35%,降幅均为数月来之最。亚洲欠发达国家的表现也不如中国,表明中国相对于其贸易对手的竞争优势可能有所增加。恰恰说明经济调整的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中国1月份的贸易顺差令人咋舌,达391亿美元,仅次于去年11月份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401亿美元,略高于去年12月份的390亿美元。比较起来,2008年上半年,中国月均贸易顺差为167亿美元,已属高水平,但到下半年,该数据飙升至329亿美元。
全球经济正面临需求急剧收缩,全世界所有生产商必须共同“分担”这一局面。中国出口下降,说明中国的生产商当然在承担部分的收缩;但其进口降幅更大,表明中国的消费者对全球需求收缩起到更大的作用。
最终结果是,非中国生产商承受的需求收缩,必须超过非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收缩。在全球需求收缩形势下,作为输出过剩产能的主要国家,中国实际上在增加全球的过剩产能。中国的贸易伙伴将很难相信这是公平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有意实施掠夺性的贸易行为。相反,尽管他们似乎不能??有些人可能说不愿意??理解中国在全球贸易失衡中的角色(与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不能理解其角色一样),中国政策制定者也希望中国大幅增加消费。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出台了一项财政刺激方案,并迫使银行迅速发放贷款??1月份的新增贷款相当于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一??这几乎肯定会导致不良贷款激增。
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努力只是增加了总消费,而非净消费。中国过时的发展模式、资金配置严重失调的银行体系以及薄弱的消费者基础,令其财政刺激方案很难带动消费实现迅速的净增长。
以近期的贷款扩张为例。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的银行体系与美国形成对照。过去10年,在流动性扩张形势下,美国各银行向消费者轻率放贷导致消费过度,而中国的银行在国内流动性飙升时,向企业发放贷款,形成过度投资。
在收缩业务时,美国各银行正切断消费者贷款,而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中国各银行实际上正增加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行业的贷款。如果这类贷款的就业效应能够缩短失业队伍,那么这将促进全球总需求,但随后产量的增加可能会轻易抵消这一结果,因此中国将继续把巨额的过剩产能出口到正疲于应付需求不断下挫的世界。
这很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印度到印尼等亚洲国家正针对中国出口展开激烈争论;从法国到美国等西方经济体正转向保护主义。
但贸易战并非解决之道。不给中国机会以迅速减少给全球其它国家带来的不断上升的过剩产能,只以贸易制裁相威胁,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在不引发出口行业暴跌,不会造成失业率迅速上升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短期内能够做的少之又少。
世界必须认识到,中国能够调整,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几年的时间,还需要中国在金融体系和发展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为此,大型经济体需要制定一个计划,让中国有足够多的时间实现转型,这不可避免将是一场艰难的转型。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欧洲以及其它大型经济体必须确保向中国出口产品开放市场。
在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带领下,世界有一个大好机遇,可以帮助中国实现艰难转型,同时在此过程中创建一个新的可持续的全球收支平衡和有利的制度框架,管理未来几十年的贸易和资金关系。否则,如果把全部调整负担都强加给贸易顺差国家,那么贸易逆差国家从中得到的好处,将被充斥着严重不信任和敌意的国际环境所吞噬。
现在不是攻击中国的时候。中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未来4至5年,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全球合作得到最好的解决。要求立竿见影只会带来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