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带来生存压力,更催生发展动力
“入世十年,是安徽叉车集团发展最好的十年。与2001年相比,2010年集团营业收入、叉车销售量、出口量分别增长了12倍、11倍和10倍。十年来,集团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本土品牌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安徽叉车集团负责人说。
入世以来,许多中国企业取得了像安徽叉车集团一样的辉煌成就。但回首过往,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事实上,入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不只是机遇,更有开放之后的竞争压力。
根据入世协议,中国不仅大幅削减了进口关税,而且在入世前后逐步开放了外贸领域各项经营政策,持续推动外贸体制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曾经长期依附于传统体制的外贸企业遭遇严峻挑战。“当时,国家相继开放石油、化肥等商品外贸专营权,中化集团在一年之内失去了两大看家商品的专营权,业务遭受巨大冲击。再加上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一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化集团公司总裁刘德树说。
面对压力,唯有转型才有出路。中化集团从打破观念、改善管理入手,以培育市场化经营和管理能力为方向,确立了一条从传统贸易代理型企业向营销服务型企业、进而向产业服务型企业转化的路径。
以化肥产业为例,中化集团积极巩固与国际供应商的长期战略联盟,组织国外优质化肥商品满足国内农业需求;另一方面则主动参与国内外钾磷等资源开发,提高了自然资源掌控能力。2010年,中化集团销售化肥超过1500万吨,占中国市场的17%,从单一的化肥进出口贸易商转型成为国内最大的全肥种、产销供一体化的化肥经营企业。
事实证明,我国许多产业顶住了竞争压力,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10年间,汽车工业总产值迅速增加,生产集成度大幅提升;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取得新突破,产业规模超过2万多亿美元;农业、钢铁、能源、交通运输以及服务业等均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关键一环。
“走出去”大展拳脚,上台阶还须努力
“企业发展要善于借力打力,尤其要注重‘走出去’发展。”广新控股集团负责人说。2009年,集团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洗牌”机遇,通过控股、参股、投资、合作等形式,收购了一批矿产资源企业,实现了低成本的“走出去”,并借助跨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人才市场渠道、品牌技术优势等,弥补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短板,实现了借力打力、化危为机。
入世10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与狼共舞”取得显著成效。2001?2010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合计2603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7%。“走出去”有效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合作,初步实现了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能力。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认为,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紧紧抓住国际产业重组的“黄金窗口”机遇开展跨国并购,仅2004年至2010年跨国并购金额合计达到877.5亿美元,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初步实现了向国际化的转变。
2010年,中国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签署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全部股权和相关资产,成为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最大海外汽车厂并购案。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实践探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向东”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的阶段性标志。正如外媒评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反映出中国汽车在国际汽车舞台上正在快速崛起”。
技术创新成制约,再发展先要破“瓶颈”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明显滞后于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各大跨国汽车企业,我国企业在基础性研究、核心技术掌握、数据积累和专利所有权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绝大多数核心部件依然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据专家介绍,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技术平台服务;技术集成能力薄弱,企业不能充分整合外部技术,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
据工信部介绍,当前我国技术自给率比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很多企业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创新能力越弱越依赖引进,越依赖引进则创新能力越弱。记者在吉林了解到,目前吉林省种植玉米的种子主要是美国的“先335”,在全省使用率约为40%,一些市县甚至可达70%以上。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的玉米种子确实干不过人家,成活率、抗病力都不行。
加快技术创新,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安徽省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大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做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愿意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再者,一些商业银行在融资上实行双重标准,中小企业贷款一直很难。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得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记者 崔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