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次竞选演说上,总统奥巴马宣布,将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惩罚中国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出口进行的补贴。中国商务部就此回应:“美方是在竞选活动中,选择在美国汽车产地俄亥俄州宣布这一消息的,表明美国对中国采取措施是出于大选政治的考虑。中国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争端解决框架下,解决与美国的贸易争端。”
搁置以政治为目的的贸易诉讼,略显滑稽的是,奥巴马打算敲打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中,不少是美国企业在华设立的独资或合资公司,旗下产品并不都是纯正的中国货。类似之前美国针对中国发动的轮胎特保案一样,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很难区分这些产品的“东家”到底是谁。基于历史原因,中国貌似庞大的汽车产业主要由外资掌控,这些企业在享受了中国的低成本之后,外国政府却频频打出“保护民族工业”的大旗,将“中国制造”设为标靶。
十年前的入世谈判中,我国虽然保留了整车项目外资在合资企业中股比不超过50%的限制性规定,但放开了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股比限制。这导致中国零部件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内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幅压缩。
这么多年过去,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扩大和入世等因素影响下,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为确保自身利益,跨国巨头纷纷加快产业梯度化转移的步伐,其供应商纷纷赴中国设厂。
在此背景下,部分入世前进入的零部件合资企业,外方纷纷要求中方让出股权,寻求控股甚至独资。这导致很多曾经在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优势,甚至销声匿迹。
不仅如此,外资大规模涌入零部件行业,已将中国汽车企业逼到产品附加值最低,赚钱最少的领域。例如,此次美国政府诉讼的中国出口零部件企业,不少系生产紧固件、轮胎等相对低端的产品,利润极低。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汽车空调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及引进技术,在汽车空调领域获得了发展,但90年代后期,美国德尔福、伟世通等世界汽车空调生产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设立合资或者独资企业,并建立多处生产基地,抢占中国市场。一些合资企业因不止一次被重组,中方股权不断稀释,本土零部件企业比整车企业更加“技术空心化”。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首超500亿美元,但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出口金额达到271.33亿美元,汽车、摩托车轮胎出口金额达134.26亿美元,占出口绝大份额。相反,我国进口的汽车相关产品多具有大排量、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等特性。
有业内人士评论,现在连自主乘用车、商用车都开始大量采用外国零部件,本土零部件企业有苦难言。即便这样,美国还要上诉,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
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当务之急要数提高研发投入比例。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不到1.5%,远低于外资企业6.6%的水平。其次,要摆脱对单一主机厂的依附关系,力争独立走向市场。美国德尔福、伟世通,德国大陆、博世,日本电装、精工等都不是依赖某家企业,而是为整个行业服务,因此在与主机厂的合作中并不处于弱势。(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