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十月份通车在即,为低迷已久的中港股市带来了一阵热闹、一丝希望。
沪港通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未能完全开放的限制下,对投资资金跨境流动做出的一种创新安排。除了为港沪两地投资提供便利,其深层目标当然是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路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做到金融资产价格的海内外对接。
沪港通与现行的QFII、QDII、RQFII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业务载体、投资方向、交易货币、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上有明显的不同。沪港通与QFII、QDII等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以渠道(即上交所和港交所)为主体平台实施交易和管控,而后者以产品(即额度和投资品种)为主体平台。这就决定了沪港通的交易便利度、投资自由度要高过QFII、QDII。沪港通受到每日成交上限和海外股东上限的限制,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讲这是一定的障碍;QFII、QDII的资质限制、审批程序对于个体投资者和多数机构投资者,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沪港通最大的卖点,在于向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体投资者开放,而且交易在他们熟悉的交易所平台上进行。虽然投资范围不涉及固定收益等其它资产种类,也无法参与IPO认购,对于个体资金跨境流通这仍是一项重大的突破,而且不像QFII、QDII,省去了资产配置上的限制、投资锁定期上的限制和资金跨境返还上的限制。
沪港通究竟能为港股和A股带来多大的利好?
目前有568只上海上市的A股在沪股通交易范围之内,覆盖了90%的上海A股市值和80%成交量。虽然深圳上市的A股暂时不在其列,火爆的创业板股不在其列,笔者有兴趣追踪的八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四家可以通过沪股通交易。这种评估方法并不科学但是有效,笔者认为沪股通有其价值。
当价格出现明显错位,而套利变得可行时,跨境套利自然会发生。沪港两地股市中,不少中资股股价存在着价格错位,由于资金进出的成本和门槛低过QFII、QDII,笔者预期跨境套利成为沪港通开通初期的一个亮点,而且跨境套利可能在通车之前已经出现偷步。但是套利盘属于短期投机,一旦股价抹平价格错位,此类活动会大幅下降。
机构投资者过去就有QFII的投资渠道,目前对多数A股权重股的兴趣不大,而且不少A股权重股同时在香港上市,笔者相信大型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全面布局A股投资的时机暂时不成熟。当A股出现交易行情时,做波段式投机的机会较大,不过此举受限于每日成交额度。当然有个别仅在上海上市的公司,海外投资者可能有兴趣通过这个机制加入组合。笔者认为沪股通的最大长期使用者可能是香港的散户和本土机构。如果此判断成立,沪港通带来的海外资金流入对个股的冲击可能大过对指数的利好。
扩张沪股通的涵盖范围,对于维持海外投资者使用此平台的热情十分重要。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期,很多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改变,增长空间亦有此消彼长的迹象。A股权重股多是上一个增长周期的得益者,现在面临结构性瓶颈和政策性风险。资金远离昨日黄花、寻求明日之星,在去年大盘指数与中小板、创业板指数走向背驰上表现得一览无余。当然中小股中不乏泡沫和陷阱,但是笔者相信他们中间会浮现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热门行业里执牛耳者。
港股通令266只香港上市的股票向内地资金开放,涵盖着82%的港股市值和78%的成交量。QDII额度使用量目前十分低迷,笔者暂时看不到大型机构通过港股通大量涌入的理由(成本上略有优势)。事实上,现有内地基金在基金设立时均没有预见到这一政策性改变,在合约中没有在资金运作范围上预留窗口,所以多数基金在法律和监管上均会遭遇阻碍。保险类资金多不受此限制,但是它们在QDII出海上并不积极。笔者认为,港通车的主要受惠者是广东以外的内地投资者(广东有实力的个体投资者早已参与港股投资)。当有重大消息或事件发生时,港股通应该会成为炒作型资金的平台,不过受限于每日的额度。
中期来看,港股市场对内地投资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港股(尤其是中资港股)的估值很多相对低过A股,市场监管也较受到投资者认可。与QDII基金不同,港股通给了个体投资者主动操作的工具,内地散户普遍偏好于自主型投资模式。另外,港股T0交易模式和不设涨跌停板限制,对于职业炒家和部分私募基金有颇大的吸引力。
将内地资金海外股票投资的范围扩张到港股之外,一定是港股通之后的政策延伸目标,但是法规、监管、风控的难度更大。这种延伸通过港交所平台进行,还是与其他交易所达成类似沪港通的安排暂时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沪港通在资金跨境流动上,是一项突破性的安排。沪港通开通初期,预计有强烈的价格套利活动,不过它的使用者可能以个体投资者和本土机构为主,对个股的影响或许大过对指数的影响。无论如何,沪港通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政策性改变,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作者系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