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实体行业,中国相对稳定的金融行业虽然逃过一劫,但实体经济未能幸免于难。于是,人们在感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之时,开始反思得失、探讨如何平稳度过危机以及为“灾后重建”寻找出路。在日前举办的“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的地位与作用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认真总结信用评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经验教训、科学认识信用评级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是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潜规则”导致金融海啸
华尔街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目前,其深度还在加深,很难预测到其发展前景以及最终危害程度。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受到了最为集中的质疑。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介绍说,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是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科学的投资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济业绩进行评价,所得结果对投资者具有指引作用,而这种指引作用,可以降低市场交易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说信用评级实际上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桥梁。
“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由信用危机演变而来,而这种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对次级贷款进行过信用评级,对风险进行过评估,原本可以防范,为什么依旧发生危机呢?”魏迎宁表示,这说明美国的信用评级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没有揭示真正的风险,反而将其掩盖。
中国政治研究所副主任郑新立认为,由于信用评级机构被当成了资本市场的保护神,在某种程度上,评级机构评出的A级、B级可以左右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但这次金融危机中,恰恰是被评为A级、A+级甚至更高级别的金融机构破产。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比投资银行少很多,投资银行可以通过贿赂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这就造成了可怕的评级机构信用缺失。
于是,当下很多大公司对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是不信任的,比如高盛对外界评级只是参考,其内部有自己的评级体系。但是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如果要为自己的投资活动找一个标准,就必须借助一个社会机构来完成。
与此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还表现在其顺应周期形式左右摇摆。财政部部长朱光耀表示:“在市场涨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整体评级都是按照乐观的预期给予了偏高的评级,从而助长了市场的投机氛围,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悲观预期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又急速压低信用评级,加剧经济衰退。”
中国需发展民族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对金融危机难辞其咎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目前信用评级高度垄断,缺乏制衡。”朱光耀说,当前美国乃至全球评级行业主要被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三大评级公司所垄断。而这些评级机构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难免与客户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朱光耀介绍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占GDP的比例为46%,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是0.8%,中国的债务余额占GDP的21%,远远好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中国主权外债的信用评级却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这可以表明国际主要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外债信用的评级与中国现实经济的严重不符。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的国家,全球贸易第三大国,经济规模第四大国,而中国的主权债信用评级与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严重脱节。”
朱光耀表示,改变西方评级机构的意识形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改革任务。因此,发展民族信用评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的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评级机构是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他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也对民族评级机构提出了一些严肃的论题,包括如何捍卫国家金融主权、如何维护国家金融产业控制权、如何保障国家金融信息的安全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市场健康发展,这都是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评级机构的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并不断完善的问题。
发展民族评级机构有规可循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邵伏军建议说,中国评级机构如果期待创造民族品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要完善外部监管职能,重点规范信用评级机构、信用登记机构等,规范各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共同促进评级业发展。其次,要强化内部管理,根据此次金融危机得到的经验教训,反思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数据库、评级理论、评级模型等。第三,要客观、合理地评价评级机构的作用,将内部评级与投资机构的作用结合起来。第四,加强评级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操守建设,有自己的理念、追求和目标。
国内最大信用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表示,金融危机后,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声誉急剧下降,构建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意识,这是民族评级机构崛起的历史机遇。
“我们要把建立强大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国家金融体系优先发展产业,把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率先国际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关建中表示,信用评级的百年发展史已形成其行业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反应了市场对信用评级的本质要求,中国在大力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时候应认真遵循这个客观规律。这就要求信用评级需要由政府特许经营,要有它特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不能将一般市场竞争原则引入评级行业而导致其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