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萍 王珊珊
2011年是“十二五”元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节能环保产业开始从崭露头角渐成主流。在金融领域,低碳金融、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被日趋看好,各银行已经在这一领域有所行动,并期待着借“十二五”东风大展拳脚。北京银行是首家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启动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的中小银行,“十二五”期间,北京银行还将在绿色金融领域有哪些新的举措?近日,本报专访了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章志勇。
慧眼识别“潜力股”
曾经银行业的“嫌贫爱富”让很多中小企业在光明发展前景和巨大资金缺口之间夭折。有人曾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相亲”相较,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寓意是,能否成功从银行拿到钱,主要还是看企业的自身实力,有多大规模、有多少抵押物。
而对北京银行,中小企业和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两小无猜”时培养的“潜力股”。也许企业当前依旧还是个“赶考路上的穷书生”,但北京银行会根据一系列的“判断标准”,看到企业的光明未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章志勇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以工业废气余热发电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科技企业。2007年,该公司着手投资建设第一个余热发电项目,但由于项目前期投入资金量大,建设周期较长,单纯依靠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北京银行了解了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的服务团队开展调查。
“我们在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同时,自然也要保证自身的信贷安全。于是,北京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一行6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湘中小镇,考察贷款合作企业和矿山资源,以及余热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条件。”章志勇说,他们在仅有的两天时间里,高效地完成了考察工作。回京之后,他们迅速地提出了专门的信贷方案,完成了贷款审批程序,最终审批了合计3200万元的技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湖南的这个项目已于2008年7月完工,投产运行,实现并网发电。
政策导向的“有形之手”
早在2007年,北京银行作为首家中小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章志勇介绍说,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是北京银行“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特色产品之一,该产品引入IFC损失分担机制,担保方式更加灵活,重点扶持节能减排类中小企业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二五”工作计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将扶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做与经济产业调整、科技创新、保证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基本要求。
“绿色金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迅猛的发展,得益于国内对环保行业的日趋重视,更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引导。”章志勇说。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银行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中小企业融资慢、融资难的历史时期,绿色环保产业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而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金融领域对绿色环保企业的优先选择和积极扶持,也正是经济杠杆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很显然,绿色环保产业将是“明日之星”,而高能耗产业,纵使有“万贯家财”,也很难在绿色金融领域得到青睐。
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务
“现在各家银行都已经了解到绿色金融的重要程度,但绿色金融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涉及到银行内部的众多流程、环节,节能领域又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需要我们投入相对其他产业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章志勇认为,中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真正走向成熟,在完善自身的前提条件下,还需要多向国外先进同行“取经”,“能够得到节能环保的相关中介机构的介入,比如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基金组织等,我们可以走更少的弯路。”
绿色金融是个广泛的领域,扶持节能环保仅靠银行融资力量有限。应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建立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多层次融资体系,根据节能环保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章志勇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北京银行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汽车、污水处理、余热发电、垃圾填埋等细分产业项目,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十二五”期间,北京银行将更好地把握历史机遇,期待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绩,为中国绿色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