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志瑛
银行和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银企生态平衡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与企业在地位、数量、规模、产权、市场、风险、区域、质量等各方面互相适应、互相匹配的良性互动关系,银企生态平衡论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银企生态平衡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银企地位平衡。银行和企业都是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银企之间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经济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地位对等、相互制约的法人关系。
二、银企数量平衡。银行业组织结构应适应企业组织结构。我国中小企业占99%以上,大型企业不到1%。据银监会2010年报, 2010年末我国大型银行9家(3家政策性+5家国有+1家邮储),占0.26%;中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占0.34%;小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40家+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3536家,占99.4%。我国目前银企数量结构是基本平衡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机构(包括分支机构)总体上数量少,平均每1.3万家企业、38万人口才有1家银行业法人机构,银行排队现象便是这种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三、银企规模平衡。银行业规模结构应与企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我国2008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为38.1:32.7:29.2;据银监会2010年报,我国2010年末大(不含邮储)、中、小(不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型银行业资产结构为60.8:16.6:22.6。大型银行资产比重明显高于工业企业资产比重,表明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规模大大滞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
四、银企产权平衡。银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应相适应。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已占较大比重。2008年(末)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仅占全部城镇企业就业人数的30.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2%,工业总产值仅占33.5%;国有零售业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仅占28.2%。而我国银行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民营化进程,民营银行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银行业机构仍是国有主导(包括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最大股东、政府安排高管),连村镇银行在实际执行中也要求发起银行(往往是国有主导银行)控股51%。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的制度原因,因为国有主导的银行竞争不过民营主导的企业,所谓“行长斗不过厂长”。
五、银企客户平衡。银行是企业的融资客户,企业是银行的存贷款客户,两者互为市场交易对手。受经营范围、管理水平、决策程序、经济实力、客户集中度等多方面因素决定,银企在客户选择上也要互相适应。
如何更好地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理论界和实践中有两个基本思路和做法:一是要求大银行放下架子被动低就小企业,二是支持小银行门当户对主动服务小企业。按照银企客户平衡的思路,小银行是小企业的天然盟友,不要像大银行那样“贷大贷长贷集中”,由小银行主营小企业信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银企风险平衡。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险,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银企之间的风险匹配也应是平衡的,如传统商业银行?低风险企业,风险投资银行?风险投资项目。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风险,银行对应不同的风险定价;而银行的风险定价相应也是企业的风险??这样就实现了银企的风险平衡。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利率飙升,既与货币政策的调整有关,更与社会对“高利贷”的妖魔化、银行业过度回避风险有关。银行业不应对市场上客观存在的高风险企业、项目过分回避排斥,完全可以在“收益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银企风险平衡。
七、银企区域平衡。企业是银行的服务对象,银行业的区域分布自然要与企业的区域分布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区域分布很不平衡,以12家股份制银行为例,其总行集中分布在北京(4家)、广东(3家)、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山东7个东部省市,我国东北、中部、西部三大战略区没有1家。各商业银行在分支机构尤其是县域支行设置上与企业的分布和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应做到“银行跟着企业跑”,推进银行业机构走向中西部、走向县域。
八、银企质量平衡。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信贷管控水平也对企业经营质量有重要影响,正常银企生态下的两者是自求平衡的。通过观察银行的企业客户群,可以评估这家银行的质量或层次;通过考察企业的服务银行,也可以了解这个企业的质量。当然,银企质量平衡不是被动的,银企之间是可以达到正反馈效应的:好银行可以救活一个差企业,差企业也会毁掉一个好银行。
银企平衡实际上是银行与企业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过程,我国目前银行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问题,金融抑制明显。我们应积极推进银企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高水平的平衡或均衡,充分发挥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努力满足各类企业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深化。
(作者系邯郸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