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Testin云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点是什么     · 一年一届的315晚会落下帷幕     · 康佳携手海思鸿鹄媒体解决方案,重新定义新一代影音娱乐…
  1. 首页
  2. 快乐生活
  3. 内容

怀念姥姥

来源:原创 日期:2024-04-04 人气:27606 责任编辑:主编

                侯培建 

  近期时常想念起我的姥姥。2014320日,健康快乐的姥姥突然离世,享年94岁。转眼间,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了,有关她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宛如奶奶的姥姥

  1968年初春,我刚两周岁多一点的时候,就随着年轻的母亲,从爷爷奶奶家——郯城县前高峰头村,搬到了她的娘家蒲汪村居住,并将户口迁到了那里。因为那时,我的父亲正在县城以北的前林村小学,担任公办教师,离家五十多里路,平时很难回一趟家。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父母亲反复商量后,作出了上述决定。这在当时,正合姥姥的心意,因为姥姥和姥爷只有两个闺女,没有儿子,为了不让我的小姨受委屈,他们决定放弃采用传统方式,招改名换姓的“上门女婿”。从此,我们一家便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1968年秋至1974年秋,我的三个弟弟相继出生,都是由姥姥亲手带大的。我们兄弟四个,全是吃姥姥做的饭菜长大的,相继从蒲汪村考上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直至1993年初冬(农历十月廿八),在奶奶的再三恳求下,父母亲又重新搬回了前高峰头村。其间,我们一家在蒲汪村,与姥姥共同生活接近26年,尽管称谓上没有变化,但我们的姥姥,更像是别人家的奶奶。蒲汪村的人,绝大多数都姓李,我们基本上都以姥爷姥姥、舅舅妗子、表哥表嫂相称。

     聪明能干的姥姥

   姥姥名叫侍玉春,1921年生于郯城县红花埠老庄子村。那里是山东的最南端,离江苏新沂和东海县都很近,是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姥姥家中兄弟姊妹7人,在3个女姊妹中她最大,从小便承担起繁杂的家务,干活麻利,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坚强品格。不到20岁的时候,姥姥就嫁到了三十里外的蒲汪村。我关于童年的最初记忆,应该在1970年,那时姥姥已经50虚岁,干净利落,中等以上身材,比同龄人要胖一些,宽宽的脑门,非常慈祥,很有福相。在我的心目中,姥姥特别能干,除了不识字以外,庄稼活与家务活几乎样样精通。

   姥姥的烙煎饼手艺一流。这是从娘家练就的本领,老人家烙的煎饼又薄又均匀,煎饼味很足,一斤能称6张。1958年蒲汪村响应号召,拆掉各家的锅灶,集中起来吃食堂的时候,大队抽调的都是烙煎饼的好手,姥姥烙的煎饼都是别人争着吃,这为她赢得了美名。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常常蹲在铁鏊子旁边,看着她烙煎饼,有几次还有意外的收获,至今印象深刻。那是大队委托姥姥,让她给公社派来蹲点的工作组脱产干部加工小麦煎饼。大队干部来取煎饼的时候,看着眼巴巴、咽着口水的小孩,忍不住留下一张,这往往能让我开心好几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那一带的农村,一年四季几乎每顿饭都要吃煎饼,但主要吃缺乏营养、成本很低且不好吃的地瓜干和玉米煎饼,小麦煎饼是奢侈品,只有麦收后的短暂时间和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得上。

   姥姥烙的煎饼好,易保存,在潮湿的夏天也不发霉变质,为我们兄弟四个完成中学学业,提供了最坚强的后勤保障。我三年高中、三个弟弟的整个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是以住校的方式,在离家二十五里外的郯城一中就读的。每人每周要带二十多张煎饼,算起来要超过两万多张。这期间姥姥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真是难以计量。因为除了烙煎饼,在1981年冬天使用电磨以前,家里烙煎饼的面糊糊,都是以姥姥和母亲为主,用家中的石磨推出来的。当时我也是推磨的主力,差不多三天推一次,在凌晨4点左右起床,到6点半前,村里的有线广播响起《东方红》乐曲的时候结束。然后母亲急匆匆地去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姥姥则支起鏊子烙煎饼,而我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姥姥做的饭菜味美可口。姥姥很擅长做面食,揉的面非常劲道,切出的面条粗细均匀,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圆。尤其是她老人家经常搞出各种动物造型的面食,栩栩如生——面鱼的身上条纹清晰,兔子的眼睛用两个红枣来代替,耳朵上翘,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 

   姥姥做的家常菜色香俱佳。她炒菜的方法很简单——铁锅烧热后,先放油,再放盐(那时都是粗盐),而后放葱花,青菜下锅后,先用锅铲翻炒,此后稍加清水。至于是否要盖上锅盖,要根据菜的品种而定。姥姥说,菜做得是否好吃,关键看配料和火候。小时候,我们特别盼望过年,那是姥姥大显身手的时节。姥姥每年春节都要蒸馒头、做豆腐、炸丸子和咸鱼等年货,还要煮一锅猪下水(从公社食品站平价购买一套猪下水,是父亲调回公社驻地店子小学教书后,每年唯一的福利)。记忆中,姥姥做的凉拌海带非常好吃。在春节前的集市上,她很会挑选质地优良的干海带,买回家放到大铁锅里,用开水煮沸,然后捞出,切成韭菜叶宽、2-3公分长的海带丝,然后放到大瓷盆里。每次食用前,就盛到盘子里,加上葱丝、姜末,再浇上酱油、醋和香油,拌上一拌,香脆可口,让我们全家大快朵颐。

   好吃好喝的春节美好生活,差不多在每年的正月十六,画上句号。这一天,是我们家乡一带传统习俗“叫客”(此处的“客”在鲁东南临沂一带读“kei”,一声,在当地习俗中指去看望或者请已经出嫁的女性回娘家过节)的日子,姥姥的娘家兄弟和侄子,我的舅姥和表舅们,都要步行三个多小时,来到蒲汪村看望姥姥。他们每次来,都要买两毛钱的炒花生或水果糖,这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很早就翘首期盼的。而姥姥总是亲手做一桌丰盛的饭菜,当然也要摆上瓶装的郯城串香白酒。在我幼年的印象中,姥姥的娘家人都特别讲究礼数,他们对最好吃的菜肴,往往舍不得动筷子。那时的规矩,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但客人刚一离席,我和弟弟们便冲进堂屋,一顿狼吞虎咽。因为再次吃到鱼和肉的时候,基本上要等到农历八月十五,此后便是来年春节。

  除了过年过节,我们每年还能享受两次姥姥做的人间美味。一是鲜美的河鲜汤。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姥姥的妹妹,即我的姨姥,都要派她的闺女,从沭河东岸的后高峰头村,给我们送来两水桶从河里刚刚摸出来的蛤蜊(我们那一带叫“小歪”)。那时的沭河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污染源,春暖花开的季节,河水边的沙子里,隐藏着许多浅绿或褐色的贝壳类水产品“小歪”。收到河鲜后,姥姥要把它们放到好几个泥盆里,让鲜活的“小歪”吐一夜的沙,然后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煮至“小歪”们把壳张开。待捞出来后,姥姥再花很大的功夫挑出里面的歪肉,放进沸水锅里,加上淀粉、粉条、头茬韭菜、一碗搅拌后的生鸡蛋。顷刻间,香气扑鼻,弥漫整个家院子。出锅后,再加上香菜、酱油、醋和香油,鲜美的味道几乎让我们把舌头都咽了。二是好吃的凉粉。每年的大夏天,姥姥都要从集市上买来小豌豆,用石磨推出粉浆,做一大盆凉粉,让我们解馋。当时的农村,自己家里会做凉粉的人很少。

   姥姥在做菜方面,敢于尝试,有时候别出心裁。有一年,我们第四生产队的队长李树贤,我平时叫他三姥爷,家中突然来了客人,请我的姥姥帮助做菜。当时没有赶上逢集的日子,短时间内做出六盘菜也不太容易。准备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三姥爷的家里仅剩下两个鸡蛋,没有其他菜了,且饭桌上已经有了一盘炒鸡蛋。姥姥急中生智,将两个生鸡蛋打散,再加上一碗白面,用水搅拌后擀成鸡蛋面皮,切成菱形状,放到油里炸。这道随机应变出来的创新菜又酥又脆,颜色金黄,客人从未吃过,赞不绝口。

  姥姥的针线活百里挑一。我们孩提时代的围兜兜、开裆裤、虎头帽、绣花鞋,以及单衣、棉袄和披风,都是姥姥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穿起来特别合身。她穿的大襟衣服更是自己裁剪和缝制,布盘扣尤其能体现姥姥的手艺。记忆中,本村年龄相仿的女性庄邻,添新衣服的时候,总是拿着布料,让姥姥帮助裁剪,当然都是免费的。

  快到90岁时,姥姥又捡起了当年喜欢的绣花针,不停地缝制布老虎、布娃娃和各种小鸟等民间工艺品,形象很夸张,惟妙惟肖,很是惹人喜爱。亲戚和周围的乡亲们都争着向她讨要,作为吉祥物送给孩子,她也非常乐于无偿赠送。郯城县电视台的记者获悉后,于2011年春天,专程采访了姥姥,并在县电视台和临沂市有线电视台进行了播放。90多岁的农村老人上电视,着实让姥姥感到风光! 

  姥姥照看孩子得心应手。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她便会敏锐地觉察到。尽管姥姥不识字,但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小时候听的系列故事尤其是关于魔鬼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除了将我和我的三个弟弟拉扯大外,她对我们兄弟的下一代也付出了很多,我的小家庭受益最大。1990年夏天,当时距离我的孩子侯伟出生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70岁的姥姥便离开老家,专程赴我的临沂小家进行产前准备。此后在我们家做饭、带孩子,整整忙活了三年多,直到侯伟上幼儿园。三弟和二弟的孩子出生后(二弟的孩子出生晚些),姥姥和我的母亲又轮流离开老家进行照看。2000年初冬,到两千里外的秦皇岛给二弟带孩子的时候,姥姥已经81岁了。

  在老家,让姥姥感到这辈子最为自豪的是,亲手将四个外孙子带大,并将我们全都培养成大学生。在照看她的重外孙和重外孙女的时候,她常对幼小的孩子说:“要好好听话,我带过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学”。这句话得到了验证,姥姥见证了我的儿子侯伟2009年考上大学,至2013年大学毕业的过程。遗憾的是,我的侄子侯强、两个侄女琦琦和瑶瑶考上大学的时候,姥姥已经离开了人世间,如果她老人家能够见证这一切,该有多么欣慰!

    向善向上的姥姥

   姥姥的心地特别善良。小时候,姥姥对我们特别疼爱,总是以夸奖为主,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们。做错事的时候,她总是以说理为主,让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避免下次再犯。姥姥很愿意帮助别人。除了帮人裁剪衣服、做菜和出借家用物品外,还善于帮助别人疏导矛盾,对发生争执的婆媳总是两边劝和,希望人家家庭和睦。对素昧平生的人,姥姥也是以善相待。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姥姥曾经收留了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子。那是197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姥姥在赶集回家的路上,见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在路边哭泣,热心的姥姥经询问得知,对方是江苏新沂水口村人,姓丁,因与哥哥嫂子发生了家庭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向北出走了三十多里路,没有目的地,眼见天快黑了,又渴又饿又委屈,不知道如何是好。姥姥就把她领回了家,认了干闺女,让我和弟弟们叫她丁姨。丁姨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并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在姥姥的说服动员下,后来她主动回到了自己的家。次年,丁姨嫁到了东海县,但与哥嫂的关系仍然不和,1977年初冬,孩子快满月的时候,娘家人不太愿意去送米糖(即送米和糖,苏北鲁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仪式,产妇的娘家人在婴儿出生之后,带着米面、红糖等物品去探望产妇,以表示娘家人对闺女的关心,一般都是在男孩出生后的第十二天、女孩出生后的第九天举行)。于是,丁姨万不得已,又派人捎口信,盼望我的姥姥去送米糖,否则在婆家就会没有面子。这时,姥姥又动员李在福、李在行表哥等姥爷的几位本家,出人出物,凑够了足以支撑脸面的大米、白面、挂面和鸡蛋,装在一辆地排车上,我也跟着送米糖的大人,沿着307公路向东行走了三十多里路,去了东海县南芹口村。对方除了热情招待外,还在我们返回时,放了几大块好吃的花生饼在车上,作为回礼,当然还有煮熟的红鸡蛋。

   姥姥一生做了多少细小的善举,我无从知晓。2014322日,姥姥去世的第三天,在为她送殡、举行泼汤仪式的时候,泼汤的队伍在行进中稍作停留,我正蹲在路边休息,这时走过来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问我还认识她吧,尽管三十多年没有见过面,但我很快认出了她,并说了声“您是二妗子!”二妗子原来与我家在同一个生产队,是二舅李荣江的家属,当年高挑的个子,高鼻梁、大眼睛,长得很像妇女主任,但不太顾家,子女很多。她告诉我,小山的儿子(她的亲孙子)有一年摔断了腿,我年事已高的姥姥听说后,挪着小脚,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专门去她家看望,并留下了五十块钱。我听说过小山表弟多年没有回家,二妗子晚年带着孙子,缺少收入来源,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二妗子一再告诉我,说我的姥姥心眼好,总是想着别人。 

  姥姥的心中充满阳光。她老人家很少有发愁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她唉声叹气。她向我们传递的,几乎都是正能量。比如她经常在我们面前,赞扬我们小时候的西邻居李荣应一家人,按照辈分,我管他叫“三舅”。三舅一家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初闹春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生活极其困难,面对饥饿难忍的大表哥在广,三妗子总是安慰道:“小广小广,豌豆开花了,大麦秀穗了,你再挨一挨吧。”改革开放后,三舅一家迅速过上了好日子,尤其是两个儿媳妇,争着孝敬公婆,一次性给三妗子交两年口粮的故事,让人听起来非常暖心。

  姥姥当年期盼我们兄弟能考上学,但从没有向我们传递过升学压力。记得高中一年级寒假时,家庭报告书显示我的成绩位列全班第二名,家里人都很高兴,姥姥问我将来能不能考上学,吃上国库粮。我告诉姥姥,如果身体没有问题,应该差不多。但没想到在高二年级那年秋天,期中考试前夕,很多住校生得了痢疾,我也被传染,由于怕耽误考试,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后来身体和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高考前半年,一度厌学,情绪很低落,姥姥看到我的状态,再也没有问过我能否考上。好在高考时没有压力,发挥基本正常。姥姥听说我考上大学时,比我还开心!

   姥姥的晚年非常幸福。我们兄弟参加工作后,每逢过年和国庆长假,都要跟着父母、带着家属和孩子,集体去蒲汪村看望姥姥,给她一些零花钱。这是姥姥一年中最为开心的时刻,姥姥说,当年没有白疼我们,我们那一带有句老话,类似歇后语,叫做“姥姥疼外孙子——疼也是白疼”,姥姥说她从来不信这一套。1999年农历十月中旬,姥爷去世时,姥姥已经79岁,表哥李在行一家,主动承担起照看姥姥的义务。姥姥常对我们说,她晚年生活得很幸福,做饭、洗衣服都能自己干,自己身体好,胃口也好,我们兄弟给的钱,她都放在枕头底下,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去赶集,但看着钱心里踏实、高兴。她说在行表哥一家人日常待她很好,我的父母亲经常开着小车,给她送烧鸡、猪肉等好吃的,她一顿能吃半只烧鸡,对白糖和肥猪肉更是吃不够。我姨也隔三差五地去帮助她洗头、修脚,她感觉很多有儿子的老人,过得都赶不上她。尤其是在85岁那年秋天,因为胸腔积液,在县城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我的父母亲、我姨、在行表哥,以及村委会指派人员,去轮流照看她,直至完全康复,她一直念念不忘。

  我们兄弟及各自的小家庭,都非常感谢姥姥对我们的辛勤付出,很希望晚年的姥姥到家里过几天,姥姥总是以年龄大了、不方便出去为由婉拒。经反复劝说,姥姥于2004年,去了一趟省城济南,在我刚搬进不久的高层住宅林祥大厦小住了几天。那是她第一次乘坐电梯上楼房,感到很神奇,一再询问侯伟的妈妈(老赵),为什么没有感觉,就直接到了12楼的家门口,老赵跟她解释得很到位。其间,老赵还带她去了肯德基,姥姥对炸鸡腿赞不绝口,觉得外酥里嫩,很合她的胃口。

  2005年底我调入北京工作,之后我们的小家庭工作和生活都很顺利,特别盼望姥姥能过来看一看。这个心愿在2011年的清明小长假得以实现。那时的姥姥,已经91岁,在家人的陪同下,从临沂乘坐火车直达北京。记得那几天北京的天气格外给力,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姥姥吃住在我们家里,她对我们的房子和所在小区很满意。我们陪着她去了天安门广场,参观了我的工作场所,也欣赏了北京郊区的美丽春色。那次北京之行,姥姥给我们捎来一件亲手缝制的带兜兜的幼儿裤子,那是为侯伟将来的孩子准备的,老人家很希望活到五世同堂。其间,她单独与我进行了一次交谈,姥姥说,她这一生很幸福,现在年龄大了,有几件心事想跟我说说:一是希望她百年之后,殡事的菜水要厚实一些;二是希望将来能给她和姥爷立一块石碑,烧纸的时候有个记号。我们那一带农村,没有儿子的人,一般是不立碑的。我告诉姥姥,请她一定放心。

  2014年春节,我们一大家人,照例去蒲汪村看望了姥姥。那年的正月十六,姥姥的娘家人,照例去“叫客”,那时的姥姥依旧健康慈祥。没想到农历二月二十,阳历320日(星期四)上午,姥姥突然去世,走得很安详! 

  姥姥送殡和下葬的日子,家乡的桃花已经绽放,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因为正赶上周六、日,前来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遵照她老人家的意愿,去世三年后,2017年的清明节,我们为姥姥和姥爷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2018年农历八月初二,侯伟的一对双胞胎——群群和姗姗出生,如果我的姥姥能见证这对龙凤胎,不知该有多么的开心!

  感恩姥姥,用她的辛勤付出,助力我们成长成才,不断进取;感恩姥姥,用她的言传身教,影响我们做事做人,向上向善;感恩姥姥,用她的平凡人生,激励我们热爱生活,向光而行!

  清明将至,谨以此文,缅怀对我们恩重如山的姥姥! 

  (作者,侯培建 ,山东郯城人,1966年1月生,现任英大泰和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