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大地,三湘四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自然禀赋独特优异,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绿水青山间弥漫着缕缕茶香,她的名字古雅又吉祥——益阳安化。
一
这片山明水秀之地,是上苍垂青的灵山妙水原乡。
朝阳初升,资水宏阔,浮翠摇金,我们来到安化城南思归亭临江品茗。
主人沏的是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的安化红茶。茶具很是讲究,冰碛岩质地,青黑釉面,轻轻捧起茶杯,手感温润,清雅莫名。因是首次见识冰碛岩茶杯,每细品一盏,我都会细嗅杯盏、端详良久,于香气袅娜间,发现杯底泛着淡淡幽光,含蓄内敛,颇为神秘,如混沌初开,若宇宙未来,让人感觉到一种摄人心魄的神秘能量。
冰碛岩茶杯就地取材于冰碛岩。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经历冰盖气候和热室气候,极冷与极热交互作用的冰河世纪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气候,造就了地球上奇异的冰碛岩。这一石种泥砂混生、成分复杂,砾石含量不足50%,富含数十种天然矿物质,能恒久缓释锌、硒、钙等微量元素,不仅是地质界罕见的活化石,也是当地民间口口相传的长寿石、吉祥石。
湘中偏北、雪峰山麓,钟灵毓秀、天佑安化。
拜自然禀赋和人民勤劳之福,这片面积达495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冰碛岩经亿万年风化形成的特殊土地上,地形地貌繁复多样,自然资源丰美富饶,乡村振兴势头强劲,令人备受鼓舞。
境内群山起伏,岭谷错落,水系发达,溪河纵横。县域内生物物种非常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等19种,木本药材103科、1022种,发现矿产52种。
全县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安化红茶、安化松针、安化黄精、安化腊肉、安化小籽花生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安化黑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全县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两品一标”产品165个,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
完好的自然生态造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已向世界亮出了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台山国家石漠公园、雪峰湖生态地质公园等5张生态名片,涌现出一批以天然禀赋和森林生态为基础的茶马古道、茶乡花海、百花寨等各具特色、品质上乘的地域文化体验园和风景名胜。
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植根于神奇的冰碛岩,梅山文化于万水萦回、千峦叠嶂间应运而生,绽放出奇异的精神之花。
安化古称梅山,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名称,梅山涵盖如今安化和新化、冷水江及涟源新邵的部分地区。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派遣章惇开梅山并设立安化县。
生态环境孕育了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则反哺生态环境,造就一系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赋予山水美景以丰厚的底蕴。
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由文庙、武庙、培英堂等建筑组成,千百年来相互呵护、交相辉映,共同诉说梅山文化的独特与厚重,报答和滋养着安化大地。
37座风雨廊桥,星罗棋布于全县23个乡镇的江湖溪河间,作为湘中地区独具特色、保存完好的地域建筑,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湖光山色添彩增辉。
渠江茶园作为安化黑茶始祖“渠江薄片”的原产地,完整保留了传统安化茶文化的遗存体系,冰碛岩上一片树叶的故事令天下宾客流连忘返。
三
芙蓉山上,黑茶馆内,品呷着店主沏泡的香木海芥片,我向当地朋友请教。与绿茶、黄茶、乌龙茶、白茶、红茶比较,安化黑茶的性格是最安静的,醇厚沉稳、拙诚内敛,含蓄暗香、韵味绵长。
安化黑茶外形色泽黑褐油润,如墨玉般沉稳,汤色橙黄或橙红透亮,似琥珀般晶莹,香气纯正,萦绕着山野松香与岁月陈韵,滋味醇和甘润,微涩回甘,极耐冲泡,韵味无穷。其产品有“三尖”“三砖”之说,“三尖”即天尖、贡尖、生尖;“三砖”即茯砖、黑砖、花砖,还包括“一花卷”,即已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的安化“千两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技艺极讲究,其中最为讲究的是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
千两茶制作技艺有案可稽,系起源于明代。因制作时踩捆成圆柱形,每支重量为老秤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千两茶将散茶筑成圆柱形,外形踩制紧实,篾箍紧扎,茶支圆直且两端大小基本一致。其制作的全过程由纯手工操作,从加工开始到入库,茶叶始终不会落地,确保了环保卫生,也利于长期存放,制作工艺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茯砖旧称湖茶,因需在伏天筑制,故称伏砖茶。这是唯一具有发花工艺、能产生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一个茶种,产品特性不可复制,价值珍贵。它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茯砖茶含有的两种活性物质即茯茶素A和茯茶素B,能分泌出特定的酶催化茶叶里的多酚类化合物,然后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且含有28种微量元素,其所产生的茶多糖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降低脂肪、血压、胆固醇、甘油醇、血糖等功效。茯砖茶集医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靠科技加持和数字赋能,2024年安化以黑茶为支柱的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68亿元。黑茶制造产业集群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54.5亿元,拥有中小企业24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7家,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36万人。
四
过茶马古道上著名的永锡桥,约20分钟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江南镇高城村,这里是安化茶马古道的陆路起点。
没有直接进村,我们选择舍近求远,沿着当年马帮开辟的古道步入关山峡谷,再由低向高步步向村口攀登。
峡谷古道巨木参天、奇险幽深,由谷底横过清冽的溪流后,便一直在悬崖峭壁间斗折蛇行、盘旋而上。时时有瀑布飞泉,处处见嶙峋异石,远方郁郁葱葱的奇峰峻岭,层层叠叠地铺向天边。沿途移步易景,触目惊心,罕见的原生态峡谷风光让人感到远离尘嚣的舒心惬意,也能够想象当年马帮翻山过梁的劳苦艰辛。
半小时后,我们攀上村口,但见高山森林环峙,一片相对和缓的坡丘上,青光鉴人的石板街由低向高蜿蜒,两旁是层层叠叠明清风格的高山民居,一条自上而下淙淙流淌的山溪绕过座座茶园后纵贯古街,于街尾不远处的幽林中不知所踪,间或有游客骑着马儿四处悠游,清脆的马铃声在山谷间回荡。这相对偏远的高城村俨然是茶马古道上一座遗世独立的高山之城。
这时,对面的茶园传来一浪又一浪交织着锣鼓声的激情呼喊,一人引领,众人跟和,山鸣谷应。这是高城茶人沿袭千年的喊山仪式,也就是当地茶园的开茶节,一般会在谷雨前后举行。喊山的内容大意是开山开茶、茶树发芽之类,表达的是感恩天地、致敬自然,这种发自心底的真情呼喊能够唤醒沉睡的茶山、茶树和茶叶,从这一天起,万千茶农和八方来宾就可以同山采茶了。
仪式结束,山风格外清朗,遍地弥漫茶香,我们随着游客来到了高城的水街。
清亮山溪的两岸是长约百丈的小街,散布着临水而居的高山民宅。左岸房舍似更稠密,我们便取道左岸漫游。
家家户户房门洞开,如质朴山民敞开了欢迎山外宾客的胸怀。房舍临溪约有3米左右,门前多有檐棚伸出,为的是替路人遮风挡雨,有的人家还在临溪坎边建有简朴牢实的木质桌凳。
时值午后,街面有主妇在晾晒衣物,溪中有游人在捕捉鱼虾。最吸睛的是街面稍宽阔处有一张长条木桌,桌前围坐着一群神态安闲的老人,几个小孩围着长桌在相互追逐嬉戏。应和着潺潺溪流,桌上的烧水壶正咕嘟作响,一位老人慢慢撬开一块芥片,仿若撬开一片凝固的琥珀色时光,然后缓缓放入壶中熬煮,令人禁不住心生艳羡。
高山之城,云淡风轻,慢饮细啜间,我品味这茶香也品味这人生。不经意间,从这里的人们明亮眼眸中那一闪的眼神,我似乎领悟了梅山文化精髓“吃得苦、霸得蛮、会生活”的深意:朗朗乾坤、岁月无欺,他们的日子早已不再局限于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吃饱穿暖,而是把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价值释放于近水远山和日月悠长。
美丽和精彩系于因茶而立、因茶而兴、因茶而富、因茶而强的安化,正集先天禀赋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美、万千风物之美于一体,进行着一场相互激荡、相互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人合一的发酵。
时间还在,大美安化之未来,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安化。(张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