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经济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充分发挥金融功能 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
中国经济年会是经济领域重要的年度盛会。受大会邀请,我想以“充分发挥金融功能,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为题,与大家交流。
2012年,我国经济缓中趋稳,GDP增长7.8%,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居民收入、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2013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功能,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一,投资要更加注重拉动就业,扩大内需
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突出。就业越充分,社会越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才能增加,消费需求才能扩大,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才能协调均衡。在宏观层面应该把拉动就业作为投资的核心目标之一。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国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中后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我们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既要充分关注项目建设期的就业机会,也要充分挖掘建成后运营期的就业容量。
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力度大得多。数据显示,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2.5倍以上。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继续加大对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低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应降低税收负担,促进就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持续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不同,我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为我们提供了增加劳动密集型投资、拉动就业、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在城镇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要更加重视就业容量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充分运用银行信贷工具,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一直比较高,2010年以前保持在75%以上。2011年起下降明显,2012年间接融资比重为64.6%,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属较高水平。银行要主动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银行信贷要对产能过剩行业做减法,对战略性重点产业做加法。中国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实施信贷限额刚性管控,2012年产能过剩主要行业的贷款余额和占比均下降。对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和占比均上升。
在客户结构调整方面,银行信贷要对大型企业做减法,对中小企业做加法。大企业融资不难。银行对大企业的服务要做到综合化多元化,帮助它们加大直接融资,降低财务成本,节省信贷资源占用。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对中小企业要创新业务模式,提高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更加均衡合理的客户结构。中国银行的小企业金融采用“信贷工厂模式”、“中关村模式”,去年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增长45.59%,比公司贷款平均增速高36.28个百分点。
第三、做大直接融资,才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提速。市场化程度越高,竞争越充分。资金供应越紧缺,同业竞争越激烈,资金价格越高。去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考虑资本成本、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等要素,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相对而言,直接融资成本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美国2A级非金融企业商业票据的利率在0.2%以下,远低于3.25%的银行优惠贷款利率;我国3A级中短期票据也比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低一个百分点以上。银行要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帮助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国银行去年通过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股权直投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接近1万亿元,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融资。受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国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低位。我国企业的生产“走出去”,市场“走出去”,融资也要“走出去”。中国银行具有国际化多元化的业务平台,愿意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