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或将引发大银行重组小银行的浪潮
本报记者 马宁
一度被称为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商行正陷入快速扩张式导致的缺钱困局。
自2007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上市以来,城商行IPO已经搁浅5年。今年虽然有城商行出现在IPO排队行列,但上市前景仍然扑朔迷离,以致遭到股东抛弃。有消息透露,今年以来,汉口银行、湖北银行等18家未上市城商行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增资,总融资规模将达500亿元。
资本始终是考验城商行生存能力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由于迅速扩张,曾经风头强劲的城商行普遍感到了资本金的压力。不久前,上海银行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出现连续三条挂牌转让信息,而此前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远不止一家。
城商行快速发展或放大风险
近年来,城商行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城商行总资产以29.4%的同比增速超过大型商业银行(12.1%)和股份制银行(26.7%),位列商业银行资产增速的首位。
2008年至今,城商行总数已达144家,总资产已经由3.40万亿元上升到11.39万亿元,增长3.35倍,整体规模已达到了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0%,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城商行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像北京银行这样实力雄厚的城商行,整体问题不大,真正容易出问题的,是实力较弱的地方中小型城商行,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会有一批实力较弱的城商行被市场淘汰。
近年来,城商行扩张速度不断加快,虽然监管层已经限制了城商行异地扩张,但其在本地开设支行以及布局村镇银行等方面并没有降低扩张的节奏。
与此同时,过高的资金成本也已成为困扰城商行的重要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说,城商行的资金获取成本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据了解,城商行普遍以更大幅度的“让利”来弥补在市场竞争中网点少、服务水平低、产品少的劣势,而成本的提高对城商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的城商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风险管理存在漏洞
锦州银行客户经理胡洋认为,城商行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盈利渠道狭窄。
“如果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进行资本补充在现阶段很难实现。为了缓解资本压力,城商行可以通过增发、配股来补充资本金,或者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提升行业竞争力。”胡洋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看法说。
近日,由于上海一家钢贸企业出现经营问题 ,杭州银行被迫卷入6000万元票据案。分析人士认为,此事的发生虽源自外部因素,但从银行自身角度看,依然反映了其风险管控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风险理念失衡,信贷审查流于形式。
中商情报网IPO咨询顾问吴劲飞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商行在经营和管理上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 “重发展,轻内控;重营销,轻风管;重放贷,轻管理”。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城商行必然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一些内控措施得不到执行,内控失效也就在所难免。”吴劲飞指出。
成都银行理财师夏楚鹏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大部分城商行的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将其他各类风险纳入管理范畴。单就信用风险管理而言,量化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风险监控手段较为落后。另外,部分城商行仍未实现审贷分离,授权制度不完善,贷后管理也较为薄弱。
或引发行业整合重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城商行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定位不清。对于实力较强的城商行,定位在与股份制银行竞争是正确的;对于大量实力较弱的城商行来讲,立足当地,服务当地应是其基本职责。一些城商行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做大做强无疑会放大风险。
吴劲飞认为,城商行应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下,改变目前资本消耗型、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合理规划自身发展战略目标,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但发展步伐必须与管控能力相匹配,确保规模扩张不会冲击质量底线。
标准普尔最新发布的《中国50大银行》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会成为银行业重组的诱因。尤其是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区域性银行可能带头进行大规模市场整合,整合步伐将取决于银行业信用下滑情况的严重程度。未来几年内,50大银行的信用弹性将遭遇考验。随着经济放缓,信贷损失螺旋上升,银行会发现很难维持足够的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与大行相比,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压力不言而喻。资本约束,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监管指标成为困扰中小银行的难题。因此中小银行尤其是实力弱小的银行,被并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被并购可能是其解决生存难题的一个较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