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于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和贷款利率后便暂停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和前央行顾问李稻葵近期开始公开表示,随着中资银行的实力逐年提高,目前市场条件已足以恢复这个过程。
诚然,银行的盈利自2004年以来取得强劲增长。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11年中资银行共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较2004年的1000亿元税前利润高10倍(没有银监会净利数据)。银行业的质量整体也获提升。2005年第一季度,官方公布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达12.4%,这个数字已在2011年第四季度降至1%。
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利率市场化。首先,贷款需求没有像2009年信贷吃紧时那么大。这个条件对于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在芬兰、挪威和瑞典(北欧国家),利率市场化和取消贷款限额导致贷款暴涨。尽管中国的贷款有可能因此上升或下跌,但为了稳定,利率市场化应当在经济放缓的时候进行。第二,用消费物价指数(CPI)计算的通货膨胀已大致上获得控制。相对良性的通胀可能在从事利率市场化后,有助于限制名义利率的上涨压力。
随着中国逐渐开放资本项目,恢复利率市场化可以理解。大多数的分析师和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开放资本项目的先前条件,因为利率市场化将解除存款者面临非常低或负利率的困境。
从平衡的角度,我们同意有必要恢复利率市场化,因为这有助于让投资增长的引擎更合理化运行。截至2010年,国内信贷对GDP的比例为146.4%,较周边国家来得高。不过,在这个关口全面停止投资增长引擎并非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个人消费需要需要好多年才能成为主要的增长引擎。没有适当的改革,中国的中期增长将严重受限,因为过于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可能导致难以治愈的结构性问题,比如2009年所见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累积、加深一些工业产出过剩的问题,以及刺激资产通胀等。
虽然利率市场化将使资本相对风险获正确定价,有助于逐渐减少政府主导的贷款,但执行起来将非常困难。
包括周小川等高官,认为有必要先将贷款利率市场化。尽管存在底线,由于银行能自由在底线以上获底线底下的10%以内调整利率,贷款利率可以被视为市场化。如果在除去底线后有自由进行定价,整体银行业的盈利受影响的幅度应该有限。不过,存款利率市场化却是截然不同的局面。设存款利率顶限将限制银行能提供的最高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的银行将提供最高利率。从银行的角度,除去利率顶限将使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存款利率被推高,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这也是为何贷款利率很可能比存款利率提前市场化。此外,周小川也所,在全面的利率市场化以前必需要实行存款保险。如果银行在竞争存款时变得激进,存款很可能在不同银行之间流动得很快,更有可能引发银行挤兑。何况,如果有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倒闭,存款者将享有保障。
根据北欧国家、土耳其和韩国的经验,利率市场化能鼓励存款和存款利率的竞争,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提高贷款利率,通过高成本资金阻碍低效益投资,以及改善整体投资的效率。相信类似的情况将适用于中国。
最迫切的挑战可能来自于全面的利率市场化,迫使银行放弃隐性的保证净利润率。银行必须愿意放弃短期的保证利润,以换取其账面上中长期更高的资产质量。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种短期的痛苦是个未知数。
随着过去10年大型国有银行的相继上市,中国银行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然持有大量的银行股权。在2004年上市之前,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旨在彻底粉碎国有商业银行的‘半行政系统’,改变由政府所制定的经营目标,而是通过在业绩表现、完善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国有银行转变为真正的市场参与者”。然而,尽管上市了,银行的贷款行为仍然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这点从频繁地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及2009年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超大规模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中得到了印证。目前的贷款行为已经引起了资源的配置不当。尽管大型国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连年下跌,银行仍然将65%的贷款拨给了大型国有企业,而不是投向那些更有效益的私营单位。另外,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大型国企是非常不愿意归还向国有银行的贷款。与其在银行业加上额外的风险,不如对债务忍耐一直是不成文的规则。
显然,政府最终必须减少他对银行贷款决定的影响。由于政府在大型国企和大型商业银行中的既得利益所导致的内部利益冲突,使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在做贷款决策时对国有企业的偏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如果有形之手继续协调贷款决策,利率自由化将无法改善资本的分配。值得庆幸的是,只要政府愿意放手,利率市场化将迫使银行改善其贷款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的力量。
理想的情况下,政府应同时培育对私营单位的投资,以改善他们的信贷风险评估以及融资能力。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经营环境中寻求利润,意味着他们将需要改进现有的信用评估系统,并妥善执行。在保持检查信贷风险的同时,将贷款同最具有生产力的机会相匹配。
在重新平衡过程的所有结构性变化中,利率市场化可能是最难实现的。政府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意志,而银行必须愿意和能够改变他们评估信贷风险和发放贷款的方式。任何环节出错可能会导致银行业不稳定或回复过往的做法。韩国最初尝试利率市场化时失败后,又恢复了利率管制?? 中国应该不希望步其后尘。(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 梁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