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12年末,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第一单敲定的消息得到了基本证实。香港恒生银行获得第一单并不令人惊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和“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的限制性政策共同成就了恒生银行的历史性地位,可以预见,用心良苦的政策倾斜将使香港成为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获批不仅是前海综合改革的进步,也是中国在资本项目开放上的又一进步。尽管目前仅限于前海一地,但根据以往改革的经验,这一政策在试点成功之后将会逐渐扩大试点范围直至成为常态。
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在一两年间迅速扩大到全国不同,涉及到金融方面的人民币开放步伐并不会那么快。从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以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试点扩大情况来看,跨境人民币贷款何时扩大试点范围不好预期。
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发布的《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仅五章二十三条,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限制性条款不多且以备案制为主,主要亮点在于明确了利率市场化原则,这个迟迟在内地金融市场无法突破的改革瓶颈,此次在前海实现了部分突破。
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在2013年值得关注的要点有两个:一是会有多少企业和境内外银行获得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相关业务的资格;二是贷款余额的总量会有多少,这两项指标将直接影响高层对前海试点的看法。按照以往的惯例,规模和数量上的大干快上未必会促进改革、促使试点范围扩大,反而有可能会因为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决策层不满,招致改革处于尴尬境地。《暂行办法》在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并未明确,例如关键的境外银行准入资格、企业准入资格以及余额确定方法等问题,需要出台进一步的配套措施。这种操作性问题会直接影响上文提及的两项指标,当然不排除是故意留下调控空间的可能。
从技术层面来分析,贷款这种业务在短期内出现引发决策层高度不满的可能性不大,前海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也为试点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只要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初期在准入资质上把好关,试点成功当无任何问题。
唯一不可控但需高度注意的问题是,容易引发决策层不满的最大风险在于这项业务可能催生的衍生金融产品。目前印发的《暂行办法》并未禁止境外银行基于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设计和发行各种衍生金融产品,而这却是境外金融市场常见做法。由于无法控制境外银行持有人民币的规模,因此也就无法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进行有效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对境内企业采用余额管理的办法来控制风险不失为一种解决途径,只要在总规模上把握住度,境外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波动就不会掀起很大风浪。类似问题在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RQFII中都有反应,不过迄今为止都未引发很大问题。
现实中存在的风险是不可消除的,恰当地进行管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当前,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的数量日趋扩大,打通人民币回流国内的各种途径是当务之急。境外银行进入境内开展人民币贷款业务,对境内银行业而言是多出了竞争对手,对企业而言是多出了选择对象,客观上加剧的竞争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符合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目标。
略微让人遗憾之处在于,这项改革的试点又继续选择了深圳和香港这两个地方,政策上的倾斜可能会诱发其他地区的不满。改革是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有意无意地偏向特区长远来看未必是明智的做法,特别是一味地在政策上给予香港诸多照顾并非长久之计。香港无需也没有必要依靠中央政策,应该对香港的经济制度和竞争力有充分信心,将其他国际金融中心隔离于这项新政之外的时间不宜过长,这不符合竞争和公平原则,也不符合管控风险的原则。
管控风险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分散风险,刻意将试点地区局限在发达的两大特区有客观上的合理性,但不一定拥有全面的代表性。试点的目的是测试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前海一地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也会同样成功。在发达的特区不会爆发的风险有可能会在欠发达地区暴露出来,仅仅选择前海是不是足够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林木)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