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华笔耕几十年,却没有停下艺术追求的脚步。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却对自己创作极为苛刻。王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通过翰墨丹青诠释人生、诠释生命。
王华自幼酷爱艺术,刻苦好学,从小就立志成为书画家。正是因为童年时代的艰辛历程和丹青梦想,为今后从事书画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华自幼熟读《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儒家经典,五岁受传统书画启蒙,七岁临摹便可取原作之神韵。舞象之年,驰名乡里,弱冠之年,名闻龙庆,三十而立,笔耕不辍如入迷境,不惑之年访圣会德,见贤思齐,花甲之年,修禅问道,遍历山川古刹。寻根溯源,敬拜祖庭,梳传统之脉络,得精髓之奥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延庆县一家旅店,来了一位专门教授学生画人像的画家,学费五元。当时,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王华,充满好奇心,急忙跑回家,向父亲要钱,提出要去学习画画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在当时,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吃饱饭都会成问题,支付高额的学费去学习画画,这俨然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王华介绍说,当时,我个子也比较矮,到了趴在玻璃那儿,看着还有点费劲,就在附近找了两块砖头,踮起脚来在那儿看。然后,我就按照当时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回去慢慢画。居然还画的效果不错,家长还是表扬我。
王华先生这次小时候偷偷学画的经历,对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家庭的贫寒,学画的艰辛,每次拿起笔来创作的时候,他对于笔墨都是一种敬畏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而立之年的王华,此时追求书画梦想的渴求,越发强烈。王华意识到,单单依靠自学是完全不行的,必须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几年来,王华除把工资一部分用于补贴家用外,剩下的全部用于书画学习上。在当时来讲,他也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月光族。劲松书画夜校、三里河书画班、西单国画班、雅宝路书画大学等在北京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一批业余书画班,他都参加学习过。
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齐白石、王雪涛、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吴冠中等书画大师都曾在这里,为中国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以及美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华在北京画院的导师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的弟子王培东先生,王培东先生不让王华临摹自己的作品,要他临摹吴昌硕、李苦禅、潘天寿等大师的作品。在北京画院期间,王华不仅在书画理论上面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在绘画技法上面,通过大量的临摹、研究历代书画大师的作品,传承中求新变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华经常说,他的人生,是梦的人生。在他的梦里,时常出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花”。所以,现实生活中,他养花、爱花、看花、画花。他爱花,只爱他认为有品格的花;他画花,不画俗媚的花,画心中之花、梦中之花。
王华认为,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从根本上是要学习古人从传统入手,首先要继承古人好的东西,向大师学习,然后在深入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去寻求变革,这样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无论枯藤、败草、残花、落叶、巨石,虫鸟,墨色浓重而含蓄,纯水墨的变化更加丰富,干湿浓淡的对比更加强烈,偶尔在其显著的部位,一点俏色的点缀,使得画面顿然蕴涵生机,豁然明朗。也许恰恰就是这些的生机与明朗,所寄托的正是这位饱经苦难与磨砺的书画大家生命中不断追寻的希望与梦想。
王华先生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划园劲秀逸,平淡古朴。在章法上疏朗匀称,力追古法。其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明洁隽朗,温敦淡荡,天姿迥异,高秀圆润之致,运笔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用墨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他,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学院,却在书画艺术界成为名望出众、造诣颇深的艺术家。
他,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却创作出十余万字的散文、随笔、杂文等诗词歌赋作品。
他,乐善好施,无私捐助,让众多贫困孩子上学读书,完成学业。
他,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一生经历坎坷,甚至与死神几次擦肩而过,他,愈挫愈奋,砥砺前行。
王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书画家,他饱读诗书,文化涵养深厚,为人低调谦逊,热爱公益事业,是当今社会的楷模,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画展获奖,深受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及收藏家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书画院收藏。
正是那个当年踌躇满志的孩童,执着地选择了隔窗学画,使王华的一生都与书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也正是这种对书画艺术一生的真挚追求,凭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就了一位独树一帜、很有建树的书画艺术家。(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