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又一喜讯!远阳寰宇集团总经理吴小明女士荣获「大湾区杰出…     · 谨防上当 电信诈骗危害群众为何屡禁不止     · 2024 IAI传鉴国际创意节在京开幕!
  1. 首页
  2. 商务会展
  3. 内容

《未来教育的技术空间研究报告》解读:未来教育,应该如何正视技术?

来源:腾讯研究院 日期:2021-04-21 人气:11936 责任编辑:李晓丽

  作者吴朋阳 腾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正越来越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点”。其中,新冠疫情促使了众多行业加速“在线”,是关键的表现之一。在这之前,不少传统行业仅把数字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探索实验,数字化程度大多还比较浅;经过此疫,数字技术很快深入了很多行业的内部运营中,成为了必要、甚至核心手段。由此,一个数字与实体完全融合的世界,成为了我们可以设想和践行的未来。在这些融入技术的行业之中,教育尤其具有特殊的位置和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国之大计,不仅承载了每个人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担负着国家人才培养乃至国际竞争力打造的重任。疫情期间教育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模式探索,其间不断呈现出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争议,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提炼,为我们思考未来教育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教育与技术融合的主体需求和问题,并进行未来教育的整体性思考,对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有效推进教育变革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腾讯研究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合作,历时半年完成了《迈向更好的教育:未来教育的技术空间研究报告》的研究撰写,并在2021年MEET教育科技峰会上正式发布。报告以“技术”作为未来教育观测的窗口,对教育系统中包括一线教师、干部和校长、教育局长、专家学者等多元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了8000余份调查问卷,试图通过不同视角信息的碰撞,更立体地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技术应该如何融入教育,才能让教育变得更好?”整体上,报告主要从理想目标、现实矛盾和发展空间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解答。

  两个核心目标:高质量与更公平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首先要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上。技术本身并没有价值判断,因此在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该行业的本质规律,为行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服务而避免背离。对教育而言,“质量”与“公平”是永恒话题,而“高质量”与“更公平”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这也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追求。

  那么,技术是否有效支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疫情的“洗礼”,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形成共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教育的两个核心目标实现上,对技术持肯定态度的占了多数。被调查者中,约53%认同技术提升了教育质量,63%认同技术促进了教育公平。可见与传统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教育确实有新的价值和优势。

  当然,“质量”与“公平”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很多时候可能并不能同时实现。正如技术创新的普及和推广,存在天然的周期过程,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往往需要经历从局部群体、到大众、再到普惠所有人的过程。而在教育技术扩散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更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跨越。

  八个矛盾点:价值与风险的冲突

  虽然技术对教育的正面价值整体上受到肯定,但在具体融合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体现出了一定的矛盾性,主要有八个方面:

  1. 效果差距:疫情加速在线教育普及,但效果相比传统线下仍有一定差距。疫情期间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近80%),越小、越偏远的地方开展越普遍(农村学校超过90%、大中城市只有77%);然而,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在线教学的效果比传统课堂差(超过60%),技术门槛已不是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注意力、互动性和视力等受影响。

  2. 工作负担:信息化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但也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认为教育信息化提高了课堂效率的人过半(超过55%),认为提高了管理效率的更多(近63%);同时也有过半的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增加了工作量(超过52%)。原因不仅在于素材准备、课程录制等需要花时间,也在于增加了在线家校沟通、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等行政管理工作。

  3. 技术边界:教育技术应用能够替代一些工作,但也有不适合替代的工作。一些重复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多数人认为能更多由AI承担(如作业批改65%+); 但是并非所有工作都适合,比如认为师生互动能被AI承担的就不多(36%)。从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的对象和“产品”是人,需要人的言传身教,而技术还远未智能到独立具备这种能力。

  4. 能力迭代:教师普遍反映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但培训需求仍然强烈。大部分被调查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能够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近75%);有趣的是,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的占比更高(近80%)。信息技术迭代快、培训内容和教师水平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5. 应用落差:教育信息化程度整体已不低,但大家仍普遍感觉发展进程落后。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程度其实已有明显提升,如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产业互联网指数显示,教育在7个主要行业中排名第4居中;但调研显示仍有超过60%的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这可能反映教育行业相对封闭,导致新技术应用深度和体验不足。

  6. 资源浪费:教育智慧化投建更坚定,但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明显。疫情常态化,坚定了大部分人推进教育智慧化的决心(超过72%);但不少人也认为目前建设中存在资源浪费(近50%),重复建设、建了不用等情况仍然存在。

  7. 信息孤岛:大部分教育信息化平台已建成,但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部分都已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但平台和系统之间打通的还是少数,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其中高校比中小学,小城市和乡镇比大中城市、农村更明显。

  8. 数据安全:教育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态度很积极,但又因数据安全被广泛担忧。赞成对教育数据进行采集和使用的人占多数(整体超过60%),包括在课堂教学、校园生活、投产评估等各方面;同时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已采取了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超过41%),但更多人对采集数据的安全性仍然存在顾虑(超过65%),首要原因是对技术服务的不了解,其次是政策不明确,以及社会舆论和家长压力。

  这些矛盾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技术的“快”与教育的“慢”之间的拉锯。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并持续迭代创新的趋势下,固定学制、统一标准的传统教育体制机制,与技术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大,难以消除。是克制技术的使用、保持传统的稳定和安全,还是积极利用技术,大胆改革系统并承担风险,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难抉择。

  三层发展空间:理论、政策与实践

  要根本解决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矛盾,就问题谈问题、点对点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文所述,这种矛盾反映的是新技术与旧体系之间的冲突,直接表现的是教育实践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往上追溯则很可能是由于教育政策机制所限,而政策机制则由教育理论所指导。因此,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空间,要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

  · 教育理论:有温度的科技,实现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平衡发展

  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作了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精辟划分。这个划分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能够代表教育理论的两极。数据主义追求科学的数据管理,把教育结果、过程乃至对象进行数据化分解和细化,使得通过数据的完备性可以完全描述一个教育实体。人文主义则追求极致的自我实现,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人不可能以数据来衡量,教育的发展在于充分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较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现有教育理论争论之中,本质上是对人类应由谁主导的争论。从当前教育实践看,数据主义代表了以“分数”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实践,人文主义代表了以“快乐”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践。目前。前者似乎占据优势地位,但一直不乏批评的声音,因为过度追求分数丧失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后者虽然具有广泛的理论声援,但实践效果却屡屡受挫,因为忽略了人的局限性。

  未来教育要避免理论极端导致的异化,而选择一种中立融合的价值立场。如可提倡“有温度的数字化教育”,即是在保障人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充分接受和发挥技术的作用创新教学,帮助人突破认知局限。一方面技术要尊重人,消除以数据规训人的想法,避免把数据作为人本身,而是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帮助提升教育效能;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和接受技术,承认自身的局限性,避免对技术盲目抵制或崇拜,积极探索采用技术来创新教育和学习。

  · 教育政策:包容性的制度,实现监管与开放的平衡发展

  教育整体上是一种公共服务,政策影响巨大。从监管的强弱程度上,政策也可以分为严格监管和充分开放两极。严格监管以政府作为主导,对活动主体和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和约束。放在教育领域中,即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满足条件获得许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开放则以市场作为主导,让活动主体在市场中自由行动。在这种市场环境中,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是营利,会采取各种竞争手段,不断激发和满足需求。

  严格监管能够统一标准,有利于消除教育的差异,但由此也会抑制多元创新,容易导向“平均趋同”的教育结果,即没有特别差的、也没有特别好的;充分开放能够激发教育主体活力,市场竞争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但也可能不断强化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影响社会阶层差距的固化甚至加大。与西方教育偏市场化相比,我国的教育政策机制整体上偏向严监管,公立学校明显强于民办学校,一方面使得我们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尤其是源生创新培养上效果还较为不足。

  未来教育应以促进教育普惠为总体目标,统筹教育科技与教育本身的发展政策,采取包容性的政策制度,在监管和开放中间做好平衡。监管要采取多样化、有弹性的政策工具,避免单一的命令性、惩罚性的方式,更多采用激励性、扶持性的办法;开放则要有原则和规则,鼓励教育创新,同时保障行业公平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 教育实践:高效协同的分工,实现机器教学与人工教学的平衡发展

  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政策,只有落实到各类教育主体实践行动上的变革,才会产生实质性效果。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教育的实践都是由人作为主体来决策和执行,这是教育的特殊性。近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成熟,使得智能机器能够自主承担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也让人机如何分工成为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而言,继续保持以人工为主的教学比较容易,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亲身讲授将大纲要求的知识传达给学习者。但是这种方式,忽视了数字社会不断发展成熟的现实。当学习者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海量的知识,教师的知识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能有局限了,这样还是就课本讲课本的知识灌输显然行不通了;如果采用智能机器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学习者数据自动适配教学内容,鼓励学习者使用机器自学,能够一定程度突破人工教师“提供方”的局限,但也可能陷入学习者自身特点和兴趣的局限,形成类似“信息茧房”的教育结果。

  未来教育应以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建立高效的人机协同教学体系和方法。首先要建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数字化进行长周期、连续性的效果评估;其次应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灌输到学习引导,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数字化教学能力;最后可采取人工与机器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管理,在作业批改等重复性高的环节以机器为主,教学答疑等互动性高的环节以教师为主,让人类教学和机器教学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2021年的MEET大会已落下帷幕,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才刚刚揭开新篇章。腾讯教育将秉承“科技向善”的理念,以新人才培养为关键目标,兼顾教育公平与质量,全面融合新技术应用,支持教育生态健康发展,助力教育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充分释放个人创新能力,为国家教育强国的愿景蓝图继续添砖加瓦。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