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副行长陈四清在2013年第2期《当代金融家》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需要加强能力建设》。全文如下: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在内外环境新变化的驱动下,商业银行承担的任务、发展方式以及商业模式都将发生质的改变,挑战银行的客户服务、定价、风险管理及IT支持四大能力,各家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转型的方式及路径。
商业银行转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转型是一个持续的、变动的过程。从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一直到现在9年的时间,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着转型。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又面临着新的转型。
商业银行转型的驱动因素
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前后10年国家的经济总量、国家的经济结构、国家的能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商业银行承担的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未来将同步推进,高度融合。十八大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要求商业银行加快转型。
金融环境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银行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可以概括为两个特征:一是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与我们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同时进行、交叉进行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第二是产融结合出现了新的特点,大的集团公司开始自己持有银行的股权,自己筹办财务公司,发展理财。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和信息化产业的优势,也在转型发展。我们已经看到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影子银行”的交叉运作。这些使银行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银行对客户的选择方式、银行产品的创新在新的金融环境下都将发生深刻的质的变化。
银行监管改革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监管机构对于风险的计量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办法和要求,这些监管的办法也是全社会控制风险的一个底线。大型商业银行要遵守这些监管办法、合规经营,就要建立一套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配套的IT实施系统,同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优化模型工具、提高数据质量、准确计量风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如何统筹,银行资本、规模、效益怎么平衡,银行的风险偏好如何指导业务发展,都是监管要求中直接或间接包含的命题,监管改革要求银行走资本节约的发展模式,走“算了做”的精细化管理道路。
转型发展中应培养的四大核心能力
客户服务能力
首先要“了解你的客户”。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客户的属性类别、行为习惯,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合理布置渠道和提供产品组合,通过行为预测分析实现对不同阶段不同特征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其次,要“满足你的客户”。建立高效、快捷和强大的运营服务体系。在严格控制运营操作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运营能力整合,精简非必要环节,提高系统智能化程度,加大各种平台、渠道的联通和交互,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升级运营服务体系,紧密支持银行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广,提供个性化、主动式的运营服务,有力支持客户市场化要求。
定价管理能力
定价是一项综合能力,定价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商业银行能否把握业务机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定价能力和定价结果对于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发展方向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银行亟须在平衡风险、资本、收益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客户综合收益的定价机制,准确掌握和衡量客户在银行所有产品组合的综合收益,充分考虑客户生命周期、客户群等因素的影响,从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的视角,结合银行自身战略,实行因客定价,主动运用不同价格策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
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是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但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和各类风险的交叉传染给这项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特别是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企业市场化竞争机制逐步形成的局面,银行客户更加趋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不同风险类型,研究分析历史数据,综合最新经济形势,积极探索和优化风险识别和计量工具,及时重检和验证,确保评估结果与业务实际相吻合,进而充分发挥工具结果在授信审批、定价管理、贷后监控等环节的作用。
IT支持能力
一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扩建并形成多样并统一的渠道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智能终端业务,方便人们购物、支付、出行等各种日常事务的处理。二是要建立银行内部高效快捷的流程系统,形成高度一致的流程体系,打通各业务环节,确保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三是打造集中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仓库,梳理发布全行数据字典,给数据“上户口”,积极应用并行数据库、分布式存储、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技术,为复杂数据分析配备更加灵敏的工具。四是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早建立利润贡献度分析、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平衡计分卡等各类应用。
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各家商业银行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市场的情况都不同,转型的方式、转型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大的方面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走与自身特色结合的转型之路
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全球性服务网络的大型银行,应向全社会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纪等广泛的金融服务;在某些特色业务具有优势的银行,应集中精力和资源发展该领域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争做单一领域的首选银行。
向“风险、资本、收益”统一的内涵型增长转变
由于本地公开融资渠道受限,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部的资本积累,同时应重新考虑引入境外投资者。在发展模式上,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资本消耗过大的传统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重视“风险、资本、收益”的匹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零售等轻资本业务。在内部管理上,以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核心,推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协同和融合。
加快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优化调整
业务和客户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一方面,为避免利率市场化后带来利润的大幅下滑,商业银行应逐步推进综合经营,促使收入多元化,在证券、保险、咨询顾问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以发挥协同效应为目的,积极开展整合重组。另一方面,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实现从“垒大户”为主向优质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转变。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应重视科技引领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IPad、智能电视接入终端的发展,客户日益虚拟化,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碎片化和随时性日益上升。中国银行业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科技发展成果,顺应信息技术变革形势,按照全新的商业模式特征和用户行为习惯提供全流程、全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提高银行及其银行产品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