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品牌频频陷入被并购风波,这是一场“资本盛宴”还是“鸿门宴”。
频频将并购之手伸向国内品牌的全球最大食品企业雀巢,近日又有新动作。7月11日,雀巢宣布拿下国内最大糖果生产商、新加坡上市公司徐福记的60%股权,交易金额达21亿新币(约111亿人民币)。这将是今年以来雀巢在中国发起的第三次并购行为。
近年来,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企业屡见不鲜。中华牙膏、乐百氏、苏泊尔、小护士、大宝、南孚电池、水井坊、双汇等,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行业名牌,在海外资本强势兼并或收购之下都无一幸免。随着外资的收服,一部分品牌逐渐淡化消失,一部分沦为非主流的小众品牌。
“对于我国民族品牌企业,由于刚开始起步的底子比较薄,创业之初,公司的治理、股权的结构、管理能力的提升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常常存在‘小巨人’的现象,成长到一定的时间就长不大了。先天性的不足难以使企业做大做强。”著名营销专家、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短短的几十年期间,经历多次周期性的调整、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巨变的环境已经大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死亡率”。
外资进入对于国内企业无疑是有利的。“外资大量收购民族企业将直接改变市场格局,不仅减少了市场竞争者,扩大了本身的市场经营范围,更能通过有效的并购经营管控方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如是说。
“外资入主,给国内企业带来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民族品牌的无形资产却在流失,同时外资也有可能对国内市场造成垄断。”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刘文辉提出了目前业界普遍的担忧。据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在中国39个行业的三资企业中,外资已在多数企业中拥有了股权控制权。而且随着独资企业在三资企业中比重的逐年提高,外资股权控制率将越来越高。
对外经贸大学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却表示:“这就好比‘周瑜打黄盖’,外资并购国内品牌是属于自愿的市场行为,国家应该鼓励和允许,不能将其妖魔化,一味地认为‘狼来了’,以保护民族品牌为由把外资并购全盘否定。”他指出,我们有法规,有审批机制,也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可以说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领域出不了大问题,目前应该做的就是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并购环境。
对此,卢进勇建议,民族企业应该将品牌视为企业成长的根基,不能将其仅仅视为一个过渡或手段;要有品牌战略,具备长远的眼光;各行各业都要存在协同性,有个共同机制或平台的安排,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要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定意志。行业协会也要起到保护宣传行业品牌的责任,提倡尊重知识产权,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和风气。
白朋鸣表示,政府应设立相关审批制度,涉及到民族品牌收购案例时,提高收购审核难度。例如在食品、科技企业允许业务临近的央企优先并购,以此保护民族品牌。同时还要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完全能够让民族品牌良好地发展。 (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