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务金融网-商务领域金融服务专家
商务合作 010-87161183
最新公告:     · 又一喜讯!远阳寰宇集团总经理吴小明女士荣获「大湾区杰出…     · 谨防上当 电信诈骗危害群众为何屡禁不止     · 2024 IAI传鉴国际创意节在京开幕!
  1. 首页
  2. 新闻中心
  3. 内容

中国经济问题到底出在哪?

来源:商务金融网 日期:2024-09-12 人气:57486 责任编辑:李晓丽

 本文作者:潘泽清

 2024年2季度,GDP增长率为4.7%,7、8月份的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49.4、49.1,均低于50%的荣枯线,而且,延续了此前的收缩趋势,估计3季度GDP也好不到哪去;与此同时,从2023年2季度开始,中国已经连续5个季度GDP平减指数为负值。概而言之,中国目前经济呈现“低增长、负通胀”状态。问题是否如日前央行前行长易纲所言,出在通缩?

  毫无疑问,通缩是一个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他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房地产周期性衰退问题,以及更为深层次的“迟滞(Hysteresis)”问题。三个问题效应叠加,决定了目前中国经济的状态。

  一、通缩会导致经济减速

  在去年底,我们就开始关注并研究通缩,在2023年12月的文章《CPI负值——会是中国经济的麻烦吗?》一文中,就多少有些提及。

  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会觉得通缩是件好事,买东西当然越便宜越好。

  但是,对于央行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来说,通货紧缩,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对之是相当地忌讳,因为它对经济可能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这表现为:

  首先,通缩会造成失业。随着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

  其次,通缩会加重债务负担。通缩时,实际利率往往上升,这使得债务变得更加昂贵。作为反应,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会减少支出。

  第三,通缩螺旋很可怕。通缩容易出现多米诺效应。价格下降可能导致生产减少。生产减少可能导致工资降低。工资降低可能导致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这可能使糟糕的经济状况变得更糟。

  可见,虽然你买东西便宜了,但是,通缩的板子最后还是会打到你身上。

  对老百姓来说,对通缩的认知到此就可以了。但是,对央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要调控和把握通缩的影响,还需要相应的价格周期模型。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内生的价格周期DSGE模型,可以精准模拟通缩的影响。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本人,有时间可做深度交流。

  二、房地产周期处于衰退阶段

  经济学家弗雷德·哈里森(Fred Harrison)是首先识别出房地产周期存在的人之一。他通过追溯几百年的历史得出结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平均长度为18年,且每个周期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参见图1。

  在弗雷德•哈里森的房地产周期中,房地产价格(property prices)变动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复苏阶段(recovery phase):从价格在衰退结束时触底开始,一般是缓慢的1-7年复苏阶段。在早期投资者获利之际,在周期中段出现小幅下滑(mid-cycle dip)。

  爆炸式增长阶段(explosive phase):这一阶段是价格狂飙的7-14年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最危险的最后几年,买到即亏,被弗雷德·哈里森称为“赢者诅咒”(winner’s curse)阶段。各位,不知道你在这阶段买房了没有,买了就认命吧!

  衰退阶段(recession phase):这一阶段价格暴跌,许多人含泪卖房,断供停贷。时间跨度为14-18年。

  在此不用我多说,大家对照一下,就知道现在房地产周期处于哪个阶段。

  在房地产价格下行的重压下,经济增长只能负重前行,你让他快也快不起来。

  三、“迟滞”问题将导致增长趋势下降

  为了说明“迟滞”问题,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下宏观经济学中的“二分法”

  1.周期与增长的“二分法”

  在分析宏观经济时,经常使用 “趋势” 和 “周期” 这种二分法。前者指的是中长期的增长趋势(潜在产出),人们认为它主要由供给因素(人口动态、技术进步等)决定;后者是指反复出现的经济繁荣与萧条,一般认为这主要由需求因素(企业和家庭的支出倾向等)决定。

  在此顺便说一下,所谓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只能影响经济周期;而不是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因此,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说法,可能有失偏颇。

  经济发展中 “趋势” 强劲且 “周期” 平稳是最理想的状态,所以经济政策以此为目标。所谓的增长战略是强化 “趋势” 的政策,也被称为结构改革、供给侧政策等。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使 “周期” 平稳的政策,也被称作宏观稳定化政策、总需求政策等。

  像这样,经济的 “趋势” 和 “周期” 是相互独立的,各自需要不同类型的政策,这是一种易于理解的划分方式。

  在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预处理就是,从实际 GDP等宏观经济变量中,将周期成分和趋势成分分离开。分离出来的周期成分不仅可以用作判断经济形势;还可以用于分析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效果。

  在两分法中,总需求的下降会导致经济衰退,此时产出会低于长期增长趋势——即在给定经济资源和技术的情况下,生产的正常水平。

  然而,这种影响是暂时的。经济衰退之后是复苏期,在此期间产出会恢复到长期增长趋势,而长期增长趋势本身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显著影响。如图1。

  2. “迟滞”问题

  两分法描述的情景在多数时间没有问题,基本上与事实吻合。

  但是,人们发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的实际GDP在出现历史上大幅下降后,并未能恢复到趋势水平。而是出现如图2、图3所示的情景。

  此外,日本似乎在1992年左右出现了趋势增长的放缓,这大致对应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失去的十年”的开始。这是最糟糕的情景。我们后面将专门说明这个问题。

  这表明,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放缓往往会持续存在。周期可能会导致增长下降,不再适用传统的二分法。这种因果关系在经济学中常被称为“迟滞”或“迟滞效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物理学。

  在物理学中,该术语指的是一个变量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冲击,还取决于过去的冲击。“迟滞”表明一个暂时的冲击可以对一个变量产生持续的影响。

  在经济中,“迟滞”是指总需求暂时变化对增长趋势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还不小,研究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后,23个OECD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平均下降8.4%。换句话说,原来可以增长5%,现在只能增长4.58%。

  而且,更深的、更长的衰退会导致增长趋势更大幅度的下降。

  四、“高压经济”政策可能是摆脱“迟滞”问题的唯一途径

  在经济深度衰退之后,“迟滞”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那么自然而然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01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耶伦在题为《金融危机后的宏观经济研究》的讲话中提出,通过暂时运行一个“高压经济(high-pressure economy)”,即让需求大于供给,来扭转 “迟滞”不利的供给侧效应。

  其实,“高压经济”的提法早就有之。1973年,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任期内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提倡他所谓的“高压经济”。他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其中扩张性政策能够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时保持低失业率,结果不仅是经济强劲,而且为更脆弱的群体带来了不成比例的工作机会的增加。

  耶伦的讲话让“高压经济”重新回到美国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视野。随后,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拜登政府成功地运用了“高压经济”政策。

  2024年1月份,美国新增了353,000个就业岗位,是任何人预期的两倍,几乎所有部门和类别的劳动力都看到了收益。

  美国每名失业人员有1.4个就业机会——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使得这成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强的劳动力市场。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通货膨胀回到可容忍水平,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发生的。

  对于中国而言,是时候采取“高压经济”政策了,而且,越早越好!

  “高压经济”政策不仅可以摆脱“迟滞”,还可以顺带解决通缩问题,同时,还能缓解房地产的下行趋势。

  当然,高压经济”政策也有副作用,她容易引起通胀。但是,目前,中国正处于房地产衰退周期,通胀估计不是个大问题。


分享: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评论,请在下方输入框内填写评论内容
热点聚焦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