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92岁高龄的台湾企业巨头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在考察台塑美国的产业途中逝世。
他的“台塑集团”居世界化学工业界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50强的企业,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全球员工7万人。他个人被业界誉为“经营之王”。
王永庆起步于77年前走出大山逆境创业,他止步于77年后自己辉煌的产业帝国边。他亲手缔造的台塑集团,就像他永不停息的脚步,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一次次逆境奋起,一次次逆势而动,演绎了一个个充满传奇的经营神话。
(小标)借债200元踏上创业路
谁也不会想到,少年时期的王永庆,出生在饥寒交迫的穷困家庭中,为了能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就辍学的王永庆,毅然决定走出大山,靠着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1916年1月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湾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他刚刚学会走路,就跟着母亲出外去捡煤块和木柴,希望能换点零钱,或者供自己家烧水做饭。童年的小永庆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他俄极了,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
王永庆7岁那年,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失学,取出多年积攒起来的几个铜板,把他送进乡里的学校去念书。别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学,都会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庆还是平时的那一套,他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他头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还得靠它挡一挡烈日风雨。他买不起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这样的生活,王家也没能维持多久。小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200元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冷冷清清,没有人上门。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为顾客送米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
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木材经营,结果获利颇丰。这个赤手空拳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小标)台塑在颓市中起步
上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在赚得第一桶金后,在台湾塑胶产业颓市乏力的情况下,在一片反对声中,他毅然倾其所有投资塑胶,从而获得巨大成功。
当时台湾的塑胶产品竞争不过日本,业内人士都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名不见经传的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的王永庆,竟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王永庆有自己的盘算,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公司,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实证明了王永庆的预测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回马枪创建化纤公司当台湾企业界一轰而上角逐于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
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独特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赚得第一桶金的木材行业。
王永庆看到,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树枝,都被白白地抛弃而浪费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如果利用废弃在山上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发展前途。
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10月,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成为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为台湾纤维工业发展史写下了崭新的一页。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法人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小标)钢铁王国在市场寒流中奠基
2008年7月6日,台塑集团在越南举行了台塑炼钢厂的开工典礼。越南总理阮晋勇亲自前往参加。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典礼震动外界的并非是越南总理的出席,而是91岁高龄的王永庆亲自4次前往考察,在投资环境不好、金融海啸跌宕、钢铁市场直线下滑的危急时刻,竟然斥资170亿美元打造台塑的钢铁王国。
钢铁业并非台塑集团的相关产业,而投资背景也恰恰是在全球资金链吃紧的年代,这似乎有悖“多元化”经营的原则。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巨大的投资是在越南落后的基础水电港口设施、高涨的劳工意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越南钢材需求量直线下降等因素,让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和印度塔塔等钢铁巨头望而却步的情况下,王永庆又做出了“逆向而行”的惊世之举。
王永庆“逆向而行”入越投资建厂,重要的因素,不但获得了越南政府永久性减税10%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可以就近利用越南较为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台塑走出去直接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战略调整领先了同行许多步。这是王永庆的精明之处。
该钢厂坐落在越南中部的河静省,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超过目前宝钢的产量,将位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大的钢铁厂。据悉,第一期工程投资金额高达81亿美元,预计2011年完工投产,钢品年产量将高达750万吨,供应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对王永庆而言,尽管斯人已逝,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倾力构筑的钢铁王国的梦想已经启航。它就像一部杰作,昭示着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