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3 日,知名学术期刊《Research》刊登了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院长兼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克镇教授的最新学术成果,题为“A New Scientific Medical Model: Improvement of Curren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s”。该成果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化的空白,不仅为病因探索带来了新的解题思路,也为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方向。面对医学难题,张克镇教授是如何解题、破题并最终提出的“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的?这一新医学模式“新”在何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张克镇教授进行了专访。
张克镇教授成果在《Research》期刊上发表
医学模式是解决医学难题的关键所在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医学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是对生命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出发点。医学模式也是一个医学体系的时代标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新的起点,是引领新医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张克镇认为,“医学模式作为医学领域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决定医学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则。”如今,高达八成的疾病的根本病因尚未明确。“我们不应仅仅在基本方法和技术上寻找解决方案,而应深入反思医学模式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张克镇指出,医学模式大体经历了从人类早期的神灵主义到“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机械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演变,其演变过程与人类的哲学观念、社会变迁、科技革新以及对世界、生命和疾病的新理解相契合。“我们可以观察到,医学模式的每一次演进,都与病因的探索和诊疗方法的创新紧密相关。医学模式的变革,实质上是人类不断寻求解决生命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1977年提出的,至今已近五十年。该模式揭示并弥补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被医学界广泛接受。但张克镇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对比后,发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因素。因此,构建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将自然因素纳入医学认知的范畴,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张克镇撰写“A New Scientific Medical Model: Improvement of Curren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s”一文的初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五大缺陷
张克镇强调,“要有效解决医学难题,必须对三个核心问题有清晰的认识:首先,人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其次,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何在?最后,面对疾病,我们应如何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理论”,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存在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张克镇在论文中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在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上,传统研究主要侧重于实体的分析,而忽略了人体空间的重要性。人体是由空间与实体共同构成的,空间在新陈代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医学模式构成要素的认识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考虑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却未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例如,在气候突变时,许多人可能会同时出现感冒症状。在病因的认识上,生命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组成要素的任何异常都可能引发疾病。人体若无法适应影响生命的因素,同样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生命要素之间或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失衡,亦是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在心理与身体结构关系的理解上,已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然而,心理因素并非独立于身体之外。身体与心理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正如灯与光的关系,身体的‘灯泡’功率决定了心理情绪的‘亮度’。生理变化会影响心理情绪,如更年期、女性经期、青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的人群,其情绪波动往往与平时不同。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方面,目前的方法多聚焦于疾病的症状、患者体征以及化验检查中的异常指标,而这些均是病因作用于身体后的结果。若仅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病因的探究,不仅无法根本治愈疾病,还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引发新的问题。”
“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的三大创新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医学难题的解决,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张克镇指出,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必须经得起哲学层面的审视、与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对医学基础理论发挥指导作用、对医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具备逻辑上的自洽性。而这一新的医学模式,就是“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
“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弥补了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存在的缺陷,使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阐释生命现象,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清晰地识别影响疾病的多种因素。”“首先,生命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医学模式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纳入医学研究的范畴。在治疗与情绪相关的疾病时,医学实践不仅关注患者的内心状态,同时也要关注其身体状况,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次,人体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新医学模式认识到人体由物质实体和空间组成,任何因素的异常或它们之间协调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人体的物质实体和空间,成为引发疾病的关键因素。第三,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自然因素融入新医学模式,对于正确理解生命结构、疾病成因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的提出既为医学界探索和理解复杂且多变的病因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框架,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强调了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影响生命的因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是疾病的根源。这一医学模式的构建不仅在理论上能够更好地解释当前医学中许多未知的问题(例如疾病的成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能够帮助解决当前临床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疑难杂症,如风湿病中的强直性脊柱炎、肾炎,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做好中医药的科学阐释与创新发展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很多国际赛事中外国运动员身上拔罐的痕迹时,张克镇指出,“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都致力于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拔罐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正是众多运动员所重视的。”
张克镇曾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梅奥诊所、明尼苏达医学院等知名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讲授中医的理念与理论。张克镇说,“在此过程中,我注意到国际科学界正尝试运用最新的科技成就来解读中医,这一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紧迫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智慧产物,它不仅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我们不应仅因其历史悠久而将其视为过时,亦不能因它蕴含经典智慧而拒绝创新。”
谈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张克镇认为,“目前,中西医之间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缺乏交流与融合的渠道。”他建议,“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通过改进表达方式,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阐释中医药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当代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实践。(本网记者)
后记:
张克镇,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院长。首创“生命空间学说”,建立起“循源医学”体系,即从疾病原因入手寻找解决疾病的方法。代表专著:《生命空间论》《革命健康–我们为什么离健康越来越远》《生病的真相》《医之正道》《医疗的背后》。
张克镇不仅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中医专家,还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一道在校内成立了“人体空间研究院”和以中医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泰济堂班”。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医药报等做专访或专题报道;多次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人民大会堂等授课或演讲。(责任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