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具被央视曝光涉嫌“洋品牌”身份造假后,达芬奇家居公司总经理否认“洋品牌国产”,并称“100%原装进口”,但一名销售主管承认代理的达芬奇旗下好莱坞品牌有一部分是国产。(7月12日 《新京报》)
达芬奇品牌身上,有锦湖轮胎的影子,先是被央视曝光,紧接着矢口否认,一把推翻媒体报道,宣称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是骡子是马,总能找到某些蛛丝马迹,锦湖如此,“达芬奇”同样如此,销售主管的表态,可以说坐实了央视的调查。
有人会说,达芬奇家具有没有在国内外兜兜转转,遛着弯混洋身份,跟自己攀不上多大干系,那折算下来每平方和一线城市房价有得一拼的家具价格,确实让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折腾来折腾去还是那些有钱人玩的游戏。
这话是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达芬奇家具扮“假洋货”背后,是国有品牌整体口碑的发育不足,也正因为这种先天不足,给了“假洋货”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如服装中的阿尔丹顿、奶粉中的施恩、地板中的欧典等等,无限风光的“假洋货”所对应的,往往是裹足不前的中国品牌。
达芬奇家具公司之所以敢以国产冒充进口,敢在尺寸大小上进行忽悠,敢公然宣称央视报道失实,是因为它有十足的底气。它的底气从哪里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能秉持这种傲慢态度,通常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垄断性质的国企,一是雄踞市场鳌头的企业。“达芬奇”正是后者。在高端家具这一块,它有极高品牌形象和受众认可度,而与此同时,国产品牌不对其构成竞争压力,它就能牢牢掌握对市场的控制力,有了这种控制力,它才会有作假和与媒体叫板的底气。所以,与其说这是一种存在于某一行业的欺瞒,不如说是对国产品牌弱势地位的某种隐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后,逐渐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尊重需要”,而身份的象征和自我定位的高端,让群体性的人们向名牌伸出了橄榄枝。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公众何以推崇形形色色的洋品牌。但事实上,在类似“达芬奇”的“假洋货”身上,公众是享受不到任何实际意义的品牌增值和名牌效应的,反而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而,既不能说公众该坐视不理,也不能说其他国产品牌就该搭台看戏。而要打破这种局面,除了加强对生产者的监管和约束之外,也只有一条出路??培养属于国人自有的竞争主体,让市场充分、成熟地竞争,打破国产品牌萎靡不振的困境。
“达芬奇”说的是高档品牌的故事,但国产品牌被“假洋货”挤兑,绝不仅限于高端产品领域。应该说,“达芬奇”身份造假事件,不管结果如何,都可以看做是国产高端家具品牌的契机,也可以说是对整个国产品牌的某种警醒。能不能从中解读出什么,并有所建树,将会是留给国产品牌思考的一道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