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公布一份于八月底确认的研究报告,在报告的附录III.4有关扩阔「全球外汇储备成份报告」(COFER)储备货币覆盖面中,IMF说明将会独立公布澳币与加拿大元在环球中央银行所持外汇储备的总量。虽说澳币与加元一早已被纳入在 COFER报告的「其他货币」一栏中,但IMF 此举仍其象征意义,亦帮助解释为何过去四年中,即使金融市场时有发生「避险潮」,贯性被视为「风险货币」的澳币与加元的汇价都没有下跌,相反却随着基本金属及能源价格反弹而出现强势。
COFER报告指出,自2001年至本年六月底,美元占已分配外汇储备(Allocated Reserve) 的份额从 71.5%下跌至62%,而「其他货币」份额则从1.3%上升至 5.3%。虽然美元份额减少有大部份原因是美元汇价下跌 (美汇指数期内下跌约20%) 引起,但环球央行并不着意要将美元外储成份提高至70%以上却是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至2012年6月底,「其他货币」在已发展国家央行储备共1,366亿美元,占总已分配储备4.3%?「其他货币」在发展中国家央行储备共1,735亿美元,占总已分配储备6.4%。数据反映发展中国家更有兴趣将储备分配至「其他货币」当中。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成份并无向IMF透露,所有COFER报告的外币成份并不包括中国,但若依据中国证券期刊(China Security Journal) 于2010年透露,外储中美元占65%,欧元占26%,英镑占5%,日圆占3%计算,「其他货币」占中国外储只约为1%,大有增加的空间。
外汇储备货币的增加,除因为央行进行「主动管理」买入储备货币外,亦因为央行为避免本币汇价升值太快而于市场买入外币。但央行买入此等货币可能是为了钉紧本币与某大贸易伙伴的汇价,不愿长期持有,明显的例子是瑞士央行在买欧元支持欧元兑瑞朗于1.20以上后亦需间中买进「其他货币」、卖欧元,减低过份集中的欧元比重。20世纪初,英镑占环球外储70%以上,现在只占5%,除因英国殖民地陆续自主外,亦因英国在环球贸易量比重急速下跌。新兴市场掘起,美国贸易比重下跌,资源富有地区因基建需求刺激贸易额快速上涨,其货币需求自然上升。
1995年,10年期美国国库债券利率为7.8%,其后5年,美国季度GDP增长最高达8%,平均为3.9%,美国有财政盈余,其国债AAA评级稳如泰山,当时美元作为外储,绝无悬念。但今天美国主权评级己被标普下调,美国增长勉强才攀升到2%,央行为免过度集中美元,买澳币,加元等仍为3A评级国货币作外储当成趋势。(星展银行财资市场部高级副总裁王良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