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退出QE的结局难有Happy Ending。”陶冬指出,美国好莱坞大片一般都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则很难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不久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表示过QE3到了临近减码的时候,此语一出,全球债市当天便蒸发了3400亿美元。同时,股市在动荡中下挫,商品和商品货币暴跌,市场的资金风险意识也随之大增。
而中国在6月底出现的一轮“钱荒”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今年5月初以来,中国央行在市场上采取了少有的“断奶”行动,让金融机构感到了罕见的流动性恐慌,这种局面在6月底达到高峰,随之而来的便是股票市场的大跌及金融期货市场的暴跌。
多数市场分析人士都不怀疑,无论是美联储还是中国央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就是“去杠杆”,而在畅会珏的眼里,这就意味着曾经围绕在中国各类资产周围的大量“热钱”将逐渐消失,这也意味着被资金烘托出来的资产价格也将开始回归。
今年年初,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最近十年内的大类资产配置趋势进行了一次研究,在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这两大类资产中,房产及艺术品等实物资产的价格涨势要明显大于股票等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类中的固定收益产品则大放异彩。
李迅雷统计发现,中国M2/GDP的数值从1985年开始偏一路高歌猛进,从最初的0.6至现在的1.9,而同一时期,美国的数值则一直维持在0.6附近。这一反映货币超发程度的数值意味着在中国的热钱不断堆积,局面惊人。
在李迅雷看来,这些热钱的创造路径主要是“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土地资本化及基建投资等”,而面对巨量的热钱,自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9年多,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为75%-80%,依然还有约6.3万亿没有回收。
问题是,拐点究竟何时出现。
2012年四季度以来,一系列的数据似乎展现出一幅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美好画卷,资本市场也随之出现了一波强劲的反弹。但对于市场而言,如果说所谓的复苏在当时让大家感觉是雾中看花的话,而现在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市场对于复苏也应该已经洞若观火了。直至中央政府表明了对经济走向的掌控性,才让资本市场重新有了确定性。
在国金证券分析师王申看来,2013年年初以来流动性极度充裕的格局,是不可持续的幻象,流动性幻像的背后,实际是全球基本面预期过度乐观的幻像以及市场对国内基本面预期在惯性的增量思维带动下出现的同样过度乐观的幻象。
现实的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增速实际上从今年2月份就已经开始走弱,而货币增速却在持续走高,“资金空转”的特征非常明显,由此也引发了央行的“紧急制动”措施。
“现在市场都相信滞留在外的流动性可能超过百万亿,而实体经济的低迷,显然是管理层难以接受的。”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回忆起令世人瞩目的今年“6月SHI-BOR风云”时说,这显然意味着中国管理层已经不再容忍充裕流动性下经济的低迷,也不会再给银行间提供流动性的天堂。”
而在美国,“伯南克很可能在其任内解决量化宽松的退出。”在陶冬看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是明显的,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小,而在这样的局面下,“历来在意名誉的伯南克应该会在自己任内启动QE的退市,对历史也算有一个交代。”
因此,陶冬认为,全球货币政策扩张的钟摆已经开始回摆,这种变化对各国经济复苏、市场趋势、资金走向、风险分布的前景,均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是货币政策上的一个大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