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不久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其增速放缓,这其实只是亚洲整体经济趋势的一个方面。继在过去几年借着宽松货币政策的东风高歌猛进之后,亚洲的经济增长引擎开始出现故障。改革僵化及融资成本上升令投资承压,同时就业市场不稳及资产价格摇摆不定也抑制了家庭支出。乐观派认为,美国逐步复苏的需求将能帮助亚洲走出萧条,通过强劲的出口刺激增长。唉,这种情况可不大可能发生。
美国经济增强给亚洲带来的好处将不如以往。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科技泡沫帮助该地区恢复了元气。在2000年代中期的美国房地产繁荣期,美国消费者不断飙升的支出支撑了亚洲的增长趋势。然而,美国当前的经济复苏将无法给亚洲带来同样的提振,原因有二。
首先,美国经济形势的改善也许能刺激从亚洲的进口,但它还会引发其他应对政策,这些政策对亚洲就不会那么有利了。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宽松政策引发流动性大举流入亚洲,将利率推至历史低位,亚洲近几年的增长大体上都是受到由此产生的债务杠杆的推动。如今,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已促使美联储发出有意退出这种货币刺激政策的信号。
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走强及美国的利率上升,这会对亚洲造成比以往更大的伤害。考虑到亚洲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对信贷的依赖急剧增强,金融状况收紧可能会导致本土需求放缓,并暴露出以往被充裕的流动性所掩盖的无节制行为。日本央行自身的大力度宽松举措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种冲击。
即便是受到了名义上的资本控制的保护的中国,也不能免受全球信贷状况改变的影响。中国的资本控制已变得越来越松懈。由于经济风险上升且投资美元的回报越来越诱人,大量资金将从中国流出。如果不是中国央行的举措充分抵消了相关影响,如此规模的资本流出将会加剧该国的融资紧缩问题。中国央行已表明打算维持严格的信贷控制。
其次,同样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需求的增强不会如往常一样为亚洲的出口商带来繁荣。对亚洲经济体而言,向太平洋彼岸出口商品已不像过去那么重要。2012年,出口在它们GDP中所占的比例从2006年的10%左右降至略高于5%,降幅达到了近一半。因此,纵然它们对美国的出口加快,这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大可能足以抵消利率上升和本土金融状况吃紧造成的影响。
此外,相比亚洲竞争者,美国的制造业重新获得了优势地位。过去五年来,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变动,而亚洲的劳动力成本却几乎翻番,即使是曾经由亚洲生产商占据主导地位的科技行业也出现了这一转变。摩托罗拉(Motorola)最近就宣布,该公司下一代智能手机将在美国生产。
在亚洲挣扎着提供充足的能源供给的同时,美国借助页岩气革命不断降低能源成本,这令美国企业又获得了一个优势。由于发电能力达到极限,韩国在今年夏季采取了限电举措。尽管中国以疯狂的速度大举建造发电厂,它仍然受到了能源供给成本高昂且有时不甚可靠这一问题的困扰。中国的页岩气储量或许比美国和加拿大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但大部分都埋藏于地质状况复杂的地表之下,而且它的开发还受到更为复杂的监管的限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工业生产与来自亚洲的进口之间就一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关系,上述所有原因解释了为什么这种关系会在近几年破裂。由于美国的经济复苏更可能受到本土企业的资本支出而非挥霍的消费者的推动,这一次,它的强劲增长将无法将亚洲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只有重大改革才能拯救亚洲。它必须戒除借债瘾以减轻融资成本上升的影响。在去杠杆化的同时,它还必须提高生产率。从中国、越南到马来西亚,削弱这些国家国有企业的特权是必要之举。对于像印度和日本这样的国家,通过允许更多外资企业进入受保护的行业(比如放开进口)来鼓励竞争也同样有利。印尼和泰国等国可通过削减补贴来给经济增长带来额外提振,此举可为它们急需的公共项目支出释放出资金。
其中,能源将是重中之重。亚洲大部分地区都缺乏有竞争力的自然资源,这更是增强了改革的迫切性。国家的垄断使物价居高不下,并且导致投资停滞。政府补贴导致浪费性消耗,这正是应着手实施改革的地方,无所作为不是可取之举。这一次,亚洲无法指望逐步复苏的美国来帮助它走出困境。(本文作者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为汇丰银行(HSBC)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